地板上还留着被踩卷的玫瑰花瓣,空气里有手机直播的余温——2025年的成都车展,如果你去过,会对岚图的展台有些印象:人流像炸锅的水饺,媒体把长枪短炮举得比设计师的发型还高。舞台上邓超撒着玫瑰,台下粉丝撕着嗓子喊,这一切和隔壁鸿蒙五界的冷峻科技感,形成了不折不扣的反差。岚图怎么突然就成了?数据是最不说谎的证据:8月份,岚图汽车交付了13505辆,比去年增加了119%。刚发布的新车,动辄千辆订单只是热身,一波新品覆盖从轿车MPV到纯电SUV。而据官方宣布,岚图将以“介绍上市”方式独立登陆港股,这步棋让坊间舆论又多了几分“央企新能源第一股”的想象。
这样的高调,很容易让人产生“爆款神话”的错觉。实际上,这种“突然”更多是外界的时间盲区造成的。你如果习惯看国产汽车的周期,会发现岚图的局布得颇为耐心,爆点只是个必然到来的节点。
笼统讲,“成了”的表象背后有几条隐性的证据链:第一条是,用户的呼声终于被认真对待。车展当天,岚图高管全员“用户中心论”,聊天提及“用户”60余次,甚至采访中每个问句都带着用户的影子。这种仪式感,并非只做表面功夫。新出的岚图知音,倾其所有把华为最当家的乾崑智驾 ADS 4和鸿蒙座舱 HarmonySpace 5全系标配,甚至语音助手能像八点档婆婆一样,连环跳指令,理直气壮地抢占“20万级纯电SUV”的真实红利。在一个讲价格内卷到疯,然后华为技术普及到家家都能挂LOGO的市场,岚图这种通杀打法,温和又有效——一板一眼把用户共创落到配置和体验那一针一线上,算不上惊天动地,但抵得住细水长流。
再来看第二条。别把这当成央企的传统打法。岚图诞生于2019年,四年多过去,东风的技术和资源像老房子的地基,一砖一瓦地往上垒。它没有选择在会议室自嗨,而是把MPV、SUV、轿车的用户反馈编织进产品迭代,上至平台架构,下至座椅加热,都是拿用户意见做实验室配方。比如新岚图知音上市现场,高管不遮不掩,明说“用户想要的我们都配齐”,不评判对错、不拿情怀压人,只给硬菜。技术跟着用户走,成本跟着供应链压,服务就用NPS(净推荐值)说话:梦想家NPS 85%,比行业高10个百分点——说是“用户型科技企业”,倒不算鬼扯。

你如果问,技术合作是否才是岚图崛起的主因?黑色幽默地说,大家都在拼华为,但用的是不同的拼接胶。岚图与华为把战略合作写进全年报,从MPV到SUV,“真满血华为”说得底气十足。别的厂商也许只用激光雷达做表面包装,或者NOA智驾随便凑数,岚图却偏要搭192线雷达、MAX阶智驾,软件协调了十三个月,功能做到了城区NCA等高阶自动驾驶。投产快,软硬升级也快,像是临阵写卷的学霸。对比下其他华系车企,技术层级、配置标准、价格底线甚至合作模式都不完全一样。让人摸不着头的是外界猜测的“价格渔翁”,邵明峰直言:“比别人便宜四五万还能做到一样,那是童话,行业里没人信。”
但岚图没有沉溺于“华为光环下的虚火”。年度数据给了比较硬核的佐证:今年前八个月,岚图汽车累计交付81768辆,同比增长92%,连续7个月正增长。免费+上市后,又被冠上“爆款SUV”,单月销量破万。梦想家和知音在预售、公布订单数的环节,分别刷新了十分钟锁定过万台的纪录,像是一群在考场临交卷之前突然开窍的考生。其实,技术和流量砸得再猛,用户信任才是最难量化的部分。
说到底,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央企的“慢火炖汤”与互联网爆款对流,岚图兼顾了钢筋水泥的硬核和流量潮头的敏捷。产品迭代、供应链整合、销售服务和技术升级,各自如同拼接在一起的链条,偏偏每一环都捋得清楚。邓超撒玫瑰是流量,梦想家和知音卖得动是产品力,东风的后台稳定是保障。这些都不是“突如其来”,而是“厚积薄发”,更像法医实验台上堆积成山的证据,让你不得不承认——原本看起来“最不央企”的央企,给市场上了一课什么叫长期主义。
这里面有个冷峻的现实:在以华为技术为引擎的赛道上,岚图走的是“牵手大佬但自己干”的路子。它并不指望靠流量自燃,反而更喜欢把用户需求像体检报告一样钉在办公室门口,不断排查。有时候这套打法让外人觉得“没故事”,但市场终究不看故事,它只看谁活到最后。这种不急不躁、不炒作也不混日子的风格,大抵只有央企能扛下来,你让创业小厂家试试,恐怕早就肝爆身死。
人们都喜欢用“爆款”、“顶流”来解释一家车企的成功,忘记了这世界很少有真正的爆款,大多数都只是漫长耐心的积累而已。在岚图的节奏里,这波成为市场C位、港股上市的高潮,不过是修炼到一定阶段的水到渠成。就连高管们也不愿大肆张扬:不做短期噱头、不闭门造车,靠的是长期主义和市场口碑。可以说,爆款是用来收获的,不是用来收割的。
如果说未来的岚图会不会一枝独秀,没人能斩钉截铁。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早已从烧钱到拼技术——再到拼用户体验和生态带宽的今天,岚图式的“用户共创”与“真满血技术”走到台前,是意料之中的现实。只是,你是否愿意承认,爆款的诞生并不取决于掌声,而更取决于谁被时间选中。
写到这里,我倒有一点点职业自嘲:作为旁观者,见过太多的“爆款转瞬即逝”,也见过被用户捧红最终掉队的品牌,所以,所有的“突然成了”都不过是媒体镜头略微靠近,真实的赛程其实才刚刚开始。岚图能不能持续“听劝”,下一步如何在华为拥挤阵营里赢下不止一场硬仗?这个疑问,没人能下绝对的结论。
你们怎么看,如果你是岚图的用户,会期待什么样的下一个“突然”?这个问题或许才是下一个答案的起点。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