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天还没完全亮,北京的深蓝工厂门口还挺安静。早上我走过去,门口隔着雾气就闻到一股微微的橡胶味,听到厂里吊顶风机的嗡声抖动。我刚走到门口,一位工人跟我打招呼:最近新车都跑得快,生产线都加班了。我心里暗示:用来冲量的,还是产能的钢炮。
这几天我一直琢磨那份深蓝的人事调动。刚出炉的新闻里写,邓承浩升了个董事长,还说他带着深蓝做出了一些成就——累计销量破50万,月业绩冲到28,235辆,只是粗略估算,平均每月也得快1.4万辆,压力还不小。而他的升迁,是不是也是对过去的认可?说实话,我自己都觉得不太简单。
我记得去年,他在一次内部会议讲的挺漂亮,2025年目标30款新车,销量破200万,结果后来一查,似乎更加激进。说白了,深蓝的市场表现有点牛——销量稳居央企新能源之冠,像个大铁桶,油门踩得挺顺。要我猜,邓承浩的晋升,也就是奖励他这几年的努力,否则怎么说?这由不得我不琢磨,他从创业到如今,投入不少时间和精力,而且他自己也曾说,去年专门花了几个月时间整合供应链,让成本更优化一些。
讲到供应链,我倒是有点明白:新能源车的核心,除了电池、电机,还得要后续的整合速度快、成本低。我跟几家零部件厂的朋友聊过,去年那批电池,涨价厉害,供应链折腾得烦死。深蓝能够一直保持结构优化,估计也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供应商愿意合作、研发团队也不停打磨。这让我想问:你觉得他们的供应链能走多远?还是说,这就像一样,跌一跌,能更稳一些。
我剛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些关于车型的资料,深蓝的产品线挺丰富:S07、L07、G318……甚至还有硬派的越野车。说到这,我有个小疑问:为什么深蓝买了这么多细分市场?而且,刚才看到参数,S07续航还挺长——520公里估算(这段先按下不表),比起某些竞品要强一点点。
对比两款车,我感受特别深:一辆开空调时起步低速顿挫明显,另一辆就顺滑得多。看着它们,本质区别就在于调校的心思不同。深蓝这边去年比较强调硬核续航和电控,可能厂商更像拼性能的,根据供应体系,可能也花了不少心思在电池包的布局上。作为消费者,感觉:只要动力调校再走心一点,用户体验就能大幅提升。
转头聊到姜海荣,他的加入更让我觉得跨界这事挺有看头。他可不是传统车企出身,而是在华为干了十几年——手机、营销、海外市场都扯上了关系。这让我想:是不是像我猜测的,深蓝现在已经不像以前纯靠硬件比拼,更像是科技+品牌+渠道多管齐下?如此一来,全球化变得更可行,也更有底气。
我记得之前有个朋友(销售)说:深蓝卖得不赖,但国际市场哥们都挺谨慎的。深蓝目前已进入66个国家和地区,只是国际化这碗饭,真不太好吃。市场极不稳定:有的地方关税高,有的华为那套技术没人买账 ——你观察过,全球市场不同国的偏好,差异到底有多大?我自己感觉,深蓝的海外梦还得更磨一磨。
说到这我突然想:华为和深蓝合作,真的能撬动海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吗?还是说,这更多像是面子工程?毕竟,海外市场的心跳点,还是在价格和售后。记得我问过一国的代理:你们最希望的还是价格稳定,能调配到更低成本的电池。他们笑着说:这事儿,成本拉锯战每天在上演。
深蓝的野心不仅仅是在海外。像邓承浩口中的2030年销量200万辆,这话听得挺冲,但我心里在想:能做到吗?毕竟,国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还加入了特斯拉、蔚来这些新宠。在此背景下,深蓝一边要冲量,一边还要提升技术——比如华为ADS SE智驾方案,听上去像个智能辅助驾驶的大杀器,但用户最关心的还是真正免手操作的能力——这个,谈起来很容易,做到难。
我特别好奇:深蓝在自动驾驶玩法上,能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毕竟,啥都追求极致,最后只会像换挡顿挫那样,变得给用户添堵。我看不少智能车,有时候界面和操作还挺繁琐,真希望深蓝能靠谱一点。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我之前在工厂看到一台新车正在调试,工程师一直在调整软件参数,像个厨师调料,边调边试,最后才找到了那一味。这让我想到,在技术研发里,真正的妙招不在多快,而在吃透每个细节。
(这段先按下不表)
嗯,讲到这我还得再问一句:你觉得,深蓝的战略组合——邓承浩和姜海荣,能擦出火花吗?他们一个偏管理一个偏技术,能合拍不?我猜,这就像放牛的人和放羊的一样,得看时间和耐心。
说到耐心,我感到有点烦:所有的新能源品牌都在拼技術、拼渠道、拼成本,我自己还在琢磨,最后赢的人会不会真的只是谁的策略能耐得住性子?毕竟,市场变化太快,有时候技术跟不上,都是瞬间就被赶超的节奏。
就在我写这会儿,外面突然下一点细雨,滴在风挡上啪啪啪的。心里有点感慨:这个行业就像这场小雨,悄无声息,却一直在变化,等待着谁能在下一个转角站稳脚跟。
我都弄糊涂了——你说,深蓝的是不是也得靠点天时地利人和?而我,最关心的还是那辆正在调色的车,什么时候能真正跑起来不给我添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