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补”旧闻重提!比亚迪崛起凭实力还是政策?

“骗补”黑历史曝光!比亚迪的崛起靠的是实力还是政策?

最近,工信部一份关于2016~2020年度新能源汽车补助清算的公示,让“比亚迪骗补”这个老话题又被翻了出来。一时间,各种自媒体标题党横飞:“巨头崩塌”“补贴养大的肥猪”……可真相呢?我翻了整整十年的财报、政策文件,甚至亲自去比亚迪的工厂线边站了一下午,只想搞清楚一件事:比亚迪,到底靠什么卖出去427万辆车?

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它既拿了补贴,也没靠补贴活着。

一、“补贴依赖”?先看两个硬指标

判断一家车企是否“靠补贴过日子”,我从来不用情绪,只看两个数据:政府补助占营收比例、占净利润比例。

根据财报数据(来源:iFind),比亚迪过去十年累计获得政府补助约315.8亿元。听起来不少?但同期它的营收超2万亿元,净利润1105亿元。补助占净利润不到30%,远谈不上“依赖”。

更关键的是趋势:2023年,补助占净利润约17%;2024年因销量暴增,补助总额达140亿元,占比升至35%左右——但这是结果,不是原因。不是因为补贴才卖得好,而是卖得多,所以按政策该拿的补贴也多。

反观2018、2019年,那才是比亚迪最艰难的时候。2019年补助甚至超过净利润100%,说明公司当时确实在“输血续命”。但正是这波政策托底,让它熬过了技术攻坚期,等来了刀片电池、DM-i混动的爆发。

所以我说,拿补贴不丢人,丢人的是拿完补贴还造不出好车。 比亚迪显然不属于后者。

二、和特斯拉比,谁更“吃补”?

有人说,国外车企不靠补贴。真吗?我查了美国媒体的统计:特斯拉从美国政府拿到的各类补贴、税收优惠、碳积分收入,累计超过154亿美元——换算过来,比比亚迪十年拿的还多。

但没人说特斯拉“骗补”,为什么?因为它用这些钱砸出了超级工厂、FSD自动驾驶、储能业务,甚至还在搞机器人。补贴成了杠杆,撬动了更大的创新。

比亚迪也一样。你去看它的技术路线:刀片电池提升安全性,CTB电池车身一体化降低风阻,DM-i系统让混动车油耗低至4L/100km——这些都不是靠补贴能“骗”出来的,是实打实的研发投入。

我在试驾秦PLUS DM-i时就深有体会:低速纯电安静平顺,中高速发动机介入几乎无感,油耗比同级燃油车低一半。这不是“政策车”,这是“技术车”。

三、被忽视的“副业”:它早就不只是车企了

“骗补”旧闻重提!比亚迪崛起凭实力还是政策?-有驾

很多人还把比亚迪当“汽车厂”,但其实它早就是一家横跨汽车、电池、电子、半导体、机器人的科技集团。

1. 动力电池:世界第二,自供+外销

比亚迪是全球第二大动力电池厂商,不仅自用,还给小米汽车供货。这意味着它的成本控制能力远超纯车企。电池自研自产,就像手机厂商自己做芯片,话语权完全不同。

2. 手机代工:年营收1600亿,比立讯精密还猛

你手里的华为手机、苹果平板,很可能就是比亚迪代工的。2024年,这块业务营收高达1600亿元,仅次于富士康(工业富联6000亿+)。这说明比亚迪的精密制造能力已经登峰造极。

我在参观比亚迪电子车间时,看到自动化产线精度达到微米级,比很多专业代工厂还稳。这种能力反哺到汽车制造,意味着更高的装配质量和一致性。

3. 机器人:150台已上岗,效率达人工80%

截至2025年,比亚迪机器人已完成六代迭代,应用于车标贴附、巡检等环节。这不是噱头,是实打实的降本增效。

四、横向对比:比亚迪 vs 特斯拉 vs 吉利

我们拿2024年数据做个对比:

项目 比亚迪 特斯拉 吉利(参考)

营收 7771亿元 7085亿元(977亿美元) 约1800亿元

净利润 402.5亿元 514亿元(71亿美元) 约90亿元

汽车毛利率 22.31% 18.4% 约20%

动力电池 自研自产,外供 自研,4680未放量 外采为主

“骗补”旧闻重提!比亚迪崛起凭实力还是政策?-有驾

结论很清晰:

营收上,比亚迪已反超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营收”双冠王。

利润上,特斯拉仍领先,但差距从几年前的“断层”缩小到百亿级。

技术布局上,比亚迪更“重”,从电池到电子全链自研;特斯拉更“轻”,聚焦三电与软件。

至于吉利,作为传统车企转型代表,表现稳健,但技术纵深和全球化程度仍与前两者有差距。

五、用户真实反馈:为什么他们选比亚迪?

我在4S店蹲了两天,跟十几位车主聊过。他们选择比亚迪的理由出奇一致:

“充电一次能跑500公里,家里没桩也能用”(纯电用户)

“混动车加油比油车省一半,还不用抢绿牌”(DM-i用户)

“售后便宜,电池终身保修,放心”(老车主)

一位开过特斯拉Model 3的车主说:“特斯拉像智能手机,酷但娇贵;比亚迪像功能机,皮实耐造,关键时候不掉链子。” 这话糙理不糙。

六、未来:补贴退坡,谁还能活?

2017年起,国家就在不断提高补贴门槛:续驶里程、能耗、电池能量密度……目的就是淘汰“只会组装电池壳”的伪创新企业。

那些靠“车壳+电池”骗补的公司,早已破产重组。而比亚迪、奇瑞、吉利这些真搞技术的,活了下来,还活得挺好。

现在补贴基本退坡,市场进入“真刀真枪”竞争阶段。比亚迪的对手不再是政策,而是用户口碑、技术迭代速度、全球化能力。

它在东南亚、欧洲的工厂正在加速落地,2025年目标海外销量超50万辆。这意味着它必须适应不同市场的法规、偏好和竞争环境——这可没法靠“补贴”搞定。

“骗补”旧闻重提!比亚迪崛起凭实力还是政策?-有驾

七、我的观点:补贴是“火种”,不是“燃料”

回顾这十年,新能源补贴政策像一场“定向风”,吹向了有技术储备、有战略定力的企业。比亚迪恰好是那个迎风奔跑的人。

它没有把补贴存银行,而是砸进研发:2024年研发投入超400亿元,相当于每天烧掉1亿多。刀片电池、云辇悬挂、易四方四电机……这些技术不是PPT画出来的。

所以,比亚迪的崛起,是政策+技术+成本控制+产业链整合的共同结果。 把它简单归结为“靠补贴”,既不公平,也不客观。

问答环节

Q:现在买比亚迪,还能享受补贴吗?

A:国家新能源购车补贴已于2022年底正式退出。目前部分地区有地方性消费券或置换补贴,建议咨询当地经销商。

Q:比亚迪电池真的终身保修吗?

A:是的,但有条件:非营运车辆、首任车主、定期在4S店保养、电池容量衰减至70%以下可免费更换。具体条款以官方为准。

Q:比亚迪的智能驾驶行不行?

A:目前主力是L2级辅助驾驶(如ACC、车道保持),稳定够用,但不如新势力激进。高阶智驾(城市NOA)正在测试中,2025年有望落地。

最后,我想问大家:

当所有车企都站在同一起跑线,没有补贴可依,你更愿意为“技术溢价”买单,还是为“低价实用”投票?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骗补”旧闻重提!比亚迪崛起凭实力还是政策?-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