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新能源圈这阵风吹得比秋天的雾还迷人,一不留神,全世界的电池玩家都在加速奔跑,你追我赶,各种大新闻就像连续剧一样,热乎着上桌。
让我先抛个小疑问给大家,你有没有发现,昔日那个被吐槽“走得慢、想太多”的丰田,最近咋突然开始玩“速度与激情”?而且一上来就叫板全固态电池,拉着住友金属矿山搞研发,还计划2027-2028年把搭载了全固态电池的新能源车弄上市。
你是不是跟我一样,脑子里冒出个问号:丰田这波操作到底是憋了大招,还是继续打太极?这固态电池,真是新能源车的下一张“王牌”吗?
不止如此啊,中国科研圈这几天也炸了锅,金属研究所和物理研究所的科研牛人接连宣布,咱们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可不是纸上谈兵了,分子设计界面一体化、富碘界面层什么的,听着就高科技,还说柔性电池都能承受2万次弯折,循环性能猛地一下把同类产品甩出好几条街。
看到这,嘴角是不是微微上扬,想象自己以后用上一块能“扭曲变形”的新电池,心里甜滋滋。
可别高兴太早,这技术说突破就能突破,离真正上车、上楼、上船还差不止一口气,毕竟产业化这路子,谁家都没有独家秘籍。
你以为热闹只在学术圈?今年企业圈也有点跳脱。
阳光电源昨天递了港交所上市申请,正儿八经准备去港股圈圈钱,然后把钱砸进新一代光伏和储能产品、研发中心、海外基地、数智化什么的,光听计划就让人有种“开挂”感。
而亿纬锂能这家曾经做电池做得风生水起的公司,也没闲着,刚刚跟TSL Assembly签了份协议,说要在中东欧耗时4年,做个1GWh的储能项目,这数字,放在欧洲绿能转型大军里,就像在大排档点了八大盘小炒,份量十足。
不信你看看宁德时代和江西升华的新动作。
微信公众号一发,富临精工和宁德时代要一起往江西升华砸钱,分分合合,最后宁德时代控股51%,彻底把持了话语权,看样子这场新材料赌局,还是龙头说了算。
还有卫蓝新能源,北京房山区的固态锂离子电池量产项目已经钢结构封顶,占地一百五十亩,一期工程不到两年内就能试生产,产能规划够大,看起来已做好长期硬仗准备。
满眼望去,一边是技术突破,另一边是金钱和规模的肉搏,有点像新能源领域里上演了一部群雄逐鹿的断案剧。
但这闹腾里到底藏着哪些玄机?会不会其实电池赛道的未来并不那么单纯?
说到底,电池技术能不能把新能源“天花板”再往上顶,消费者会不会真心买账,企业砸钱是不是瞄准了红利,还是强行炒概念?
细品之下,这局面远没表面上那么温良恭俭让。
先聊聊丰田那块“固态电池”的生意经,话说以前大家对丰田的新能源战略差评一片,说它墨迹、犹豫,混动做得好但不敢玩纯电,尤其在中国新能源集体狂奔的当下,这种“慢半拍”,差点被网友调侃成“老爷车”代表。
但这次丰田可是坐不住了,跟住友金属矿山签约,公告上明明白白说2027-2028年就要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纯电动汽车。
你以为只是吹个风?其实丰田历来不喜欢砸钱在没谱的东西上,全固态电池这玩意儿,理论上确实比现在用的液态锂电池安全、能量密度高,不怕自燃,还能大幅缩短充电时间。
咋听着像“黑科技”?
问题来了,固态电池好归好,攻克关键技术难得要命,丰田愿意延迟几年等结果,倒也算是典型的大厂风范,不怕别人笑话,反正自己慢慢磨刀。
但你问真能2027年量产并上市吗?
业内普遍还是质疑多于信任。
毕竟全固态电池的产业链,上游材料的量产、界面贴合的稳定性、循环使用的耐久性,每一项单拎出来都是科技圈里的“能打”,更别说最终还要考虑成本和大批量交付。
其实去年到今年,丰田已经在和多家日本、韩国的大型锂电材料供应商合作,试图解决正极材料和电解质的稳定性,住友这次加入,大概率是希望借助住友在采矿、材料精制那方面的资源,别的不说,原材料成本控制和质量监控肯定更有保障。
丰田这一招,表面上看是要冲技术天花板,底层逻辑其实是要用新电池做纯电新车的护城河,这下谁还敢说丰田只会混动不懂纯电?
但汤没炖完,总要时间。
说真的,固态电池离真正普及,路还长着呢。
把镜头拉回中国,比如金属研究所的柔性电池,看那些劲爆的科研数据——2万次弯折都不怕,正极能量密度足足提升了86%,这等参数摆在桌上,酸爽得像是吃了山楂糖。
还有物理研究所黄学杰团队拉出的“富碘界面层”技术,解决了界面贴合的大瓶颈,循环性能远超同类电池。
可以说,中国科学家们段位和创新力越来越强,攻坚克难的路子实在让人欣慰。
点个赞没问题。
但技术是“实验室的孩子”,要变成“市场的巨人”,谁都知道这道鸿沟得用钱、工程师和时间去填,每年各种路演和展会上,展板上的参数表总能狂飙,但最终能挂在商品车上的电池,真得逼死无数人。
这说明什么?
行业的发展,不能光靠论文和实验室数据喊口号,还得有落地能力。
紧接着来看看企业方的动作。
阳光电源递表港交所,可见这公司已经习惯于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这两年光伏和储能双线并跑,拿得出手的技术不少,对海外扩张也信心十足,去港股募资,慢慢把自己做成全球化企业,这套路其实是给行业竞争加了把火。
募资投向研发、产能、数字化,乃至海外基地,说白了就是要跑在同样赛道上的老对手前面,谁愿意被淘汰啊。
亿纬锂能这边的留言也很“刚”,跟TSL Assembly一起杀进中东欧,准备搞个1GWh储能项目。
这不是只为卖电池,还是把自己嵌进了当地绿色能源生态,凭着战略合作,拿下订单,实际上等于提前卡位未来欧洲能源转型的“入口”。
如果说中国企业这些年习惯在国内市场打群架,那么现在的目标,就是带着自己的核心技术到海外跑马圈地。
再聊聊宁德时代和江西升华的新一轮增资扩股。
富临精工出十亿,宁德时代加码二十五亿,光资本就够扎眼,最后宁德直接控股51%,成了实打实的主人。
这操作其实挺有玄机,说明行业龙头在新材料赛道上舍得下血本,谁能搞定原材料、控住来源,谁就能掌控电池发展的主动权。
大公司之间的合纵连横,最后还是得看谁能在关键节点掌控质量和价格。
卫蓝新能源这边更别说,项目钢结构主体都封顶了,北京郊区这一大片地,未来把生产线铺起来,年产能能做到2亿Wh,基本是奔着国内外市场去的。
说白了,这场电池革命,技术突破、企业扩张、资本投入一项都不能掉队。
圈钱不是目的,谁能把科研转化为产业,谁就是真正的王者。
当然啦,当下热闹归热闹,冷静下来也不得不承认,这场产业升级不可能一帆风顺。
技术难关会不会成为量产的“卡脖子”?
企业扩张是不是会踩到资金链的坑?
用户会不会对新电池技术真心买账?
这些问题像鬼打墙,没法一刀切地解决。
放眼国内外,各家企业的打法都不一样。
日本丰田还是沉得住气,慢慢来;
中国企业则是能上就上,赶工抢地,快节奏已经成了常态。
在这场奔向“固态电池全面量产”的大比赛里,谁能领先,谁就能左右下一代新能源车的市场格局。
但你说细节里有没有暗藏风险?
绝对有。
比如全固态电池的推广,别光看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成本、售后、回收、标准化都是绕不开的坑。
再说企业顺利拿到资金,扩展产能之后,市场消化能力和外部竞争也可能压顶。
你问这场电池大戏最终是谁能笑到最后?
不好说。
真相只有一个:最后赢的,不只是技术,资本、供应链、品牌、用户都得拉满。
咱们普通人呢,看着新闻热闹,想着以后能买上“弯曲不碎”的新电池、充电五分钟跑两百公里,是不是觉得有点梦幻?
但只要产业和技术慢慢落地,谁知道未来不来个大逆转,一个手机、一辆车,可能用的就是中国造的超级电池。
当下,行业在风口上狂奔,技术与资本同场竞技,所有人的野心和焦虑都混杂其中。
但有一说一,只要前面的路没塌,貌似机会还挺多,看戏的人和下场的人都挺忙。
这年头,只要你稍稍留心,就会发现身边的变化悄咪咪在发生。
谁会是下一个电池霸主?
你觉得新一代固态电池真能彻底颠覆市场吗?
评论区等你留言,来聊聊你的看法呗。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