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铃木宣布死也不向中国市场低头,当时的消息在行业里瞬间炸了天。那句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千真万确。你可以想象吗?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老牌日系,面对中国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竟然用这么炸裂的姿态狠话放话。更夸张的是,同年,他们把长安铃木50%的股份以1元的价格甩了出去。听着是不是很可笑?但当时的鈴木修就是这么硬气。
我当时听到这消息,心里还在琢磨 —— 这算不算硬汉式的战略退出?毕竟,放弃一片曾经风光无限的市场,真是刹那间的事情。有人说,这是一场输不起的赌气,但我觉得,深层原因比这复杂得多。中国市场变得快,快到让很多老牌车企都猝不及防。
市场变了,别看奥拓当年的口碑还不错,但没人意识到那已经是过气的前奏。销量2011年还能到22万,挺不错的,但那其实是行业的鼎盛。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原先的小车满足不了新一代的老百姓了,他们要的空间,要的智能,要的配置。你说奇瑞、比亚迪这些国产品牌,怎么能不崛起?他们在科研和设计上的投入,远超铃木那种固守的小型车。
我刚才翻了翻铃木在华的那些年记事,除了销量逐年走低,一大原因其实是研发的迟钝。你知道奥拓曾经很火,皮实耐用,但只是满足代步而已。不跟上变化的步伐,就只能被边缘化。铃木当时的态度,一方面是高傲,一方面也有点我坚信这是对的的味道。结果呢?市场告诉他们:你错了。
就算这样,铃木还坚信自己在全球的影响力。2017年,全球销量破了三百万辆,没觉得中国的那点困境会太影响到整体。可实际上,13年前那股曾在华的光辉早已散去。为什么?我觉得原因很简单,固守传统车型,让公司失去了与时代之潮的连接。
再说说2018年,那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份。质量丑闻一爆,消费者的耐心也就彻底耗尽了。销量如同断崖式下跌。很多业内的朋友都说:你看,铃木在华是不是早就变成一条死鱼了?我也觉得没错,它的根基真不在中国。
那时候,我还记得一个修理工跟我说过一句话:铃木的车是真的耐操,但不够聪明。你看它那小车,设计简单,维护方便,但真就是跟不上大趋势啊。我当时也觉得这话很有道理。
他们退出的那一刻,谁会想到,这其实是市场法则的一个获胜者?我估算过,2018年的车的平均百公里制造成本大概在3元左右,而长安、吉利、比亚迪的车型,技术越打越扎实。无论是安全气囊还是燃油效率,又或者用料的高端程度,说句实际的,铃木的车相较之下,成本可能没它们高。
退出后,铃木把重心转到了印度。人说走别的路,别的市场就会大放异彩。但印度市场真得那么理想吗?我查了2022年的数据,铃木在印度销量大约是164万辆,占当地市场一半多。表面看,他们抓住了潜力,但实际上,我估算印度的中产阶级,可能只有估计的注意范围的不到一半——30%吧,真正愿意为车掏钱的人,其实在底层。
有个朋友是当地的买车小白,他说:铃木在印度的定位很有限,要么就是那些喜好小车的穷人家庭,要么就是宝马奥迪的低端。它确实没能复制在华那样的奇迹。我突然想到,也许,铃木的反潮流策略,就是不变的坚持。但市场从来不会等你。
更让人嘀咕的是,印度的未来也不那么乐观。新能源来势汹汹,电动化、智能化潮流像席卷一样。而铃木似乎还在聚焦燃油车——我猜,也许还没太想转方向。这是不是意味着,它的全球战略,其实还停留在过去?(这段先按下不表)
2024年底,94岁的铃木修去世。这位有坚持、有骨气的企业家,最后留在我脑海里的,是那句绝不低头。但企业的坚持不能只靠硬气二字。市场有它的逻辑,流行有它的趋势。如果固守,就可能变成一句空话。
我在想,他是不是后悔过?或者说,早就知道坚持的代价了?比如说,到底放弃了一些什么?我猜,可能更多的是科技积累和供应链的断裂。毕竟,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变化太快。去年我还听说,部分零部件厂商在中国的合作真是不容易,很多细节都在变。
如今看来,铃木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简单事实:企业虽然可以有自己的道路,但不能忽视市场的步伐。企业的硬气,要有理有据,不能只靠嘴硬横压。否则,最终只会变成赌气。
我还在想,如果铃木能早一点搞清楚市场的变化,可能结局会不一样。但谁又能保证任何企业都能预料到未来?像现在新能源、智能化的浪潮,谁又敢完全预判?或许,我们都在等待下一次变革的开启吧。
—— 你觉得,企业的坚持到底该坚持到什么程度?或者,真正的硬气是不是要懂得变?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