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出行,新能源车主们,你们的“电”与“油”之战打响了吗?
今年国庆八天长假,堪比一场全民大迁徙。
数据不会说谎,高速公路上挤满了渴望自由驰骋的车流。
而在这场出行浪潮中,新能源汽车的“三驾马车”——纯电、插混、增程,它们各自的表现如何?
这趟旅程,究竟谁能成为我们最得力的伙伴?
纯电:告别焦虑,拥抱“丝滑”旅途
还记得过去那个“谈电色变”的假期吗?
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旁的长队,仿佛一道道无形的障碍,让不少纯电车主望而却步。
然而,今年,情况似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这个假期,非营业性小客车出行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9.41亿人次!
如此庞大的出行基数下,纯电汽车不仅没有重蹈覆辙,反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丝滑”体验。
“本以为北上的车会比南下的少,但实际路上的车还真不少。”
这是纯电动车主窦勇在9月30日下午从石家庄出发时的感慨。
当车辆提示需要充电时,他发现高速服务区已是人潮涌动,预计等待时间长达两小时。
然而,窦勇并没有选择原地干等,而是凭借丰富的经验,迅速通过手机App搜寻附近充电站,最终从前一个出口下了高速,顺利解决了充电问题。
这不禁让人思考:是不是我们对充电设施的依赖,有时也限制了我们寻找更优解的可能?
“至少要等半个小时到1小时,现场停了两排待充电的车,大家都很着急…
…”
另一位从北京返乡的纯电车主邵先生,也遇到了类似的充电排队情况。
这种焦灼的等待,无疑给愉快的心情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曾与一位车主交流,他分享了自己的“绝招”:每次长假出行,他都会提前做好“充电攻略”。
通过手机App的“行程规划”功能,输入目的地,便能清晰地看到沿途的充电站点,甚至可以进行“编组”。
一旦遇到服务区排队,他能迅速切换到备选充电点,确保全程无忧。
他这次从云南大理到上海的旅程,全程顺畅,正是得益于这份细致的规划。
更有甚者,一位从广州自驾至西藏阿里的车主熊先生,横跨5000公里,竟也未曾遭遇充电难题。
他惊喜地发现,高原地区空气阻力小,电动车的续航表现甚至优于平原,且电价低廉,综合使用成本仅为燃油车的十分之一。
他感慨道:“开上电动车之后,再开家里的那辆燃油车反而不习惯了。”
这句话,道出了多少电动车主的心声!
事实上,正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崔东树所言,从今年的假期出行情况来看,电动车主对“充电焦虑”和“里程焦虑”的担忧已大幅缓解。
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新能源汽车融入我们生活方式的有力证明。
插混:续航无忧下的隐忧,是过渡还是停滞?
相较于纯电的“一路高歌”,插电式混合动力(插混)车型今年以来的销量增速则显得有些“气喘吁吁”。
数据显示,1至8月,纯电销量同比增长高达46.1%,而插混却仅为22.8%,远不及去年同期83.3%的辉煌。
这销量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挖。

北京车主陆小刚,驾驶插混车前往乌鲁木齐,3000公里的旅程,他坦言续航无忧。
纯电模式足够应对市区通勤,而长途加油也让他安心。
综合来看,费用仍优于燃油车。
然而,这种“两全其美”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妥协?
车主韩峻的体验,或许更能触及痛点。
“续航无忧是优点,但体验感不足。”
他苦恼于电池耗尽时,发动机的噪音和更高的油耗。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几年前的车型竟然不支持快充,慢充动辄四五个小时,这对于追求效率的长途旅行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时间成本。
武汉到福建的刘东,则道出了另一层隐忧:复杂的双动力系统,意味着更高的保养费用。
除了常规保养,电机冷却液、电池管理系统等都需要定期维护,单次保养费用比同级别燃油车高出三四成。
若电池一旦过保损坏,维修成本更是让人头疼。
“插混车型,在我看来,更像是通往未来的过渡。”
广西车主陈子洋的评价,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他认为,插混车型的售价普遍高于燃油车,且保值率较低。
随着技术进步,当纯电汽车续航轻松破千公里时,插混的“长续航”优势将不复存在。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插混车型在特定场景下仍有其价值。
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表示,插混不依赖充电桩,对于长途出行、充电设施不完善的地区,仍有其独特优势。
他相信,技术的进步会让插混的体验更好,并可能与纯电、增程长期并存。
增程:曾经的宠儿,如今的“增速下滑”之谜
增程式车型,曾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黑马”,销量一路飙升。
然而,今年以来,其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下滑。
1至8月,其销量同比增长仅为10.3%,与去年78.7%的增幅形成鲜明对比。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尽管如此,许多增程车主依然对其充满信心。
他们认为,新款增程式车型“大电池+小油箱”的配置,显著提升了驾乘体验,补足了早期车型的短板。
杭州车主黎先生,他的增程式车型能跑1600公里,从杭州到重庆1500公里,几乎全程无需充电。
他甚至利用酒店停车场完成了充电,进一步拉长了纯电行驶里程,享受了更低的出行成本和更好的驾驶感受。
“新款增程式的馈电油耗,比以前改善太多了。”
增程车主金岚分享道,她的车纯电续航450公里,满电满油1500公里。
日常通勤一周充一次电,长途馈电油耗仅5升左右,远低于燃油车。
她甚至认为,450公里的纯电续航已能媲美许多纯电车,下次换车仍会选择增程。
武汉车主况君也深有同感。
他表示,从燃油车转向新款增程式,日常通勤电费仅几十元,大幅降低了用车成本。
长途出行,充电桩与燃油增程器双重保障,彻底消除了里程焦虑。
400多公里的纯电续航,带来平顺的驾乘体验,告别了燃油车和插混车型的顿挫感。
当然,增程车型并非完美无瑕。
车主杨彬彬指出,高速行驶时,燃油模式能耗随速度增加而增大。
同时,增程发动机和电机的配置,使得车辆售价依然偏高,保养费用也相对较高。
但他补充道,增程式的结构比插混简单,总体仍具优势。
天津大学教授姚春德认为,增程式车型的增长,背后是真实的市场需求。
其用户多为注重出行品质的家庭,对续航敏感,且看重纯电的驾驶体验,但又无法完全摆脱对续航的顾虑,增程式恰好满足了这种“鱼与熊掌兼得”的需求。
充电“三国杀”:资源分配的挑战与破局之道
国庆假期,新能源汽车充电量创下历史新高,是平日的2.59倍!
在这场充电资源的“争夺战”中,纯电、插混、增程车型是否又上演了“三国杀”?

“节假日出行路上,充电桩无疑是最抢手的‘战略资源’。”
窦勇坦言,他曾在排队时看到不少插混和增程车,认为他们明明可以加油,却来挤占纯电车的充电资源,这不合理。
对此,陆小刚则持更开放的态度:“都是新能源汽车,没必要计较。”
他认为,市场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充电设施的使用权也应平等。
如今新款插混、增程车型也支持快充,与纯电车充电时间差距不大,随着技术进步,“充电三国杀”现象会逐渐淡化。
金岚认为,与其抱怨,不如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她建议,出行路上要合理规划,多动脑筋,才能提高效率。
一位不愿具名的车主则提出了更具建设性的建议:实行阶梯电价加服务费,高峰期提高费用,让插混、增程车主在充电与加油间权衡;或划分纯电、插混、增程充电区域,避免纠纷。
他还呼吁,相关部门和企业应从整体布局出发,灵活调配移动充电工具,应对高峰需求。
事实上,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充电桩数量稳居全球第一。
曹鹤指出,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利用。
“车主们应打破惯性思维,用好用足充电设施资源,才能在假日自驾出行中获得更佳体验。”
姚春德教授总结道:“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生事物,必然经历成长过程。”
打通发展中的堵点、解决用户出行的痛点,才能为产业发展和用户出行提供便利。
一方面,要持续优化技术,降低用车成本,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需科学规划、灵活布局,力求为所有新能源车主解决实际问题。
唯有如此,才能让各类新能源车主在假日出行中获得更舒心的体验,也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更坚实的支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