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风传,电车的天,要变了。
这事儿得从上礼拜一顿饭说起。
我一哥们儿,刚喜提了辆国产新势力,正唾沫横飞地跟我显摆他那车机系统多智能,续航多扎实。
我夹了口菜,幽幽地飘过去一句:“你这刚出4S店的宝贝,搞不好过两年就得叫‘经典款’了。”
他那笑脸,当时就僵在了半道上,比投屏时突然断了Wi-Fi还尴尬。
我不是故意扫兴,实在是最近被一串数字搞得有点魔怔:1331项。
这是丰田攒在手里的固态电池相关专利数。
对,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前几年还梗着脖子说“氢能源大法好”,对纯电一脸不屑的丰田。
这位汽车界的“老顽固”毫无征兆地掀了桌子,那架势,仿佛在说:你们先跑,让你们三百公里,看我最后怎么弯道超车。
这一下,把整个行业都给整不会了。
咱们这边,好不容易靠着锂电池这条赛道,玩命地堆技术、扩产能,把当年那些高高在上的国际巨头挤兑得没脾气,正准备从“电动化”的牌桌上起身,溜达到“智能化”那桌去搓几把。
结果丰田这一嗓子,直接把所有人都喊住了:“别走,牌局没完,换副牌,我们再来一轮!”
坦白讲,这剧情,太TM眼熟了。
老一点的玩家可能还记得当年等离子和液晶的电视大战。
松下把等离子技术玩到了极致,画质吊打同代液晶,结果呢?
市场用脚投票,选了更便宜、更轻薄的液晶。
技术上的“屠龙之技”,商业上未必能赢。
丰田现在想干的,就是复刻当年松下的剧本,用“固态电池”这个概念上的“天顶星科技”,把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液态锂电池优势,直接降维打击掉。
听着是不是有点后背发凉?
一千多个专利,这听起来就像是武林高手闭关三十年,怀揣着几百本失传秘籍准备下山了。
但问题是,大哥,时代变了。
你那秘籍里的一招一式,可能在2010年是绝学,搁现在这个讲究“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时代,等你摆好架势,人家一套“电光毒龙钻”都打完了。
技术,是会过期的,尤其是在这个快得像开了二倍速的行业里。
日本企业似乎对这种“囤积技术,后发制人”的战略有种偏执的迷恋。
想当年,他们手握氢能源技术的半壁江山,就想着等全世界把加氢站铺好了,他们再出来悠哉游哉地收专利费。
结果呢?
咱们这边“管你三七二十一,先跑起来再说”,硬生生用市场把产业链给催熟了。
丰田的氢能车Mirai至今还是个“叫好不叫座”的艺术品,而我们满大街跑的电动车,已经提供了海量的真实数据,反哺着技术的迭代。
你看,这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
丰田追求的是“谋定而后动”,实验室里没搞到100分绝不拿出来见人。
而我们这边,信奉的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先搞个60分的产品扔到市场里,让用户当“测试员”,一边卖一边改,等友商拿出90分的产品时,我们已经迭代到95分了。
这套打法,在固ટું电池上又上演了。
丰田画的大饼是2027年左右量产,听着挺美。
可咱们这边呢?
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巨头就不提了,像蔚来拉着卫蓝新能源,已经把150度的半固态电池包装车跑了一千多公里了。
这不叫PPT,这叫赤裸裸的“军演”。
这就好比,丰田还在后方精心打磨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我们这边已经拿着一把没开刃的铁刀冲出去砍了好几个人了,虽然刀钝,但我们知道哪儿是软肋了。
所以,这事的本质,压根就不是什么技术路线的对决,而是两种生存模式的碰撞。
一个是精雕细琢的“工匠模式”,一个是野蛮生长的“互联网模式”。
当然,我这么说绝不是小瞧丰田,那家伙一旦认真起来,能把成本和品控压到你怀疑人生,它跟出光兴产联手,就是想从材料源头把命脉掐住,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那咱们普通人咋办?
是不是得持币待购,等那个完美的固态电池车?
别逗了。
你今天买的锂电池车,开到报废,固态电池的成本都未必能降到让你觉得“真香”的地步。
电子产品,永远是早买早享受,晚买有折扣,等等党最终一无所有。
指望给你现在的车换块固态电池?
那还不如指望给你的燃油车加翅膀能飞来得现实。
所以啊,丰田这头“睡狮”醒了,反而是好事。
它像一条鲶鱼,让所有人都紧张起来,不敢再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这场牌局,因为它的加入,变得更有意思了。
至于最后是谁给谁“上课”?
我也不知道。
但这牌桌上,光有好牌没用,还得看谁的出牌策略更高明,谁更豁得出去。
到底是那个追求100分才交卷的学霸笑到最后,还是那个先交60分卷子,然后在考场里边打小抄边改成90分的“学渣”逆袭?
这题,没标准答案。
但刺激,不就刺激在这儿吗?
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