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净利润仅为63.6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减少了近30% 。这是公司自2022年以来首次出现季度利润下滑,显著低于市场预期的100亿元人民币左右 。
受到业绩不及预期的影响,比亚迪股价周一大跌。港股收盘下跌5%,报收108.4港元;A股下跌3.82%,收于109.7元 。摩根士丹利随后下调了比亚迪H股目标价4.8%,从146港元降至137港元 。
尽管季度利润下滑,比亚迪上半年整体业绩仍保持增长。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到3713亿元,同比增长23.3%;归母净利润155亿元,增长13.8% 。但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8.78%下降至18.01%,显示出盈利能力面临压力 。
比亚迪盈利能力下滑的最直接体现是单车利润的大幅缩水。第二季度单车利润从第一季度的8800元骤降至4800元,几乎腰斩,回落至2022年一季度以来的最低点 。如果剔除比亚迪电子的利润贡献,汽车业务本身的单车利润表现更加不容乐观 。
比亚迪利润下滑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影响。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比亚迪自4月下旬实施的进一步降价策略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 。为刺激销量,公司在上半年为中国市场绝大部分车辆提供返利,这对单车利润造成了直接侵蚀 。同时,公司力推的“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显著增加了单车制造成本,而其带来的销量提升尚不足以覆盖新增成本 。
比亚迪的毛利率收缩至16.3%,环比下降3.8个百分点,创下自202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汽车业务毛利率更是从第一季度的24%大幅下滑至18.7%,环比下降5.3个百分点 。垂直一体化模式曾是比亚迪的核心优势,如今却成为利润下滑的导火索 。二季度单车成本达11.2万元,环比上行1万元,是毛利率下滑的主因 。
由于资本开支再次达到巅峰,固定资产环比增加110亿至2808亿 。同时销量规模效应未能释放,导致单车摊折成本大幅上行 。比亚迪的重资产模式在销量高增期是优势,在增长放缓期却成为负担 。
面对利润下滑,比亚迪选择了继续加码未来。二季度研发费用高达154亿元,环比增加12亿,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的126亿 。上半年累计研发投入309亿元,同比增长53%,比同期净利润高一倍,蝉联A股“研发之王” 。比亚迪正在全力押注智能化和下一个新品周期 。
比亚迪面临的竞争环境正在急剧恶化。其DM5.0技术的领先代差已被同行追平,导致插混车型市占率下滑严重 。竞争对手们采用“更低价格,更高配置,更大空间”的打法抢市场份额 。而比亚迪的价格战却受到“反内卷”限制,给了同行时间窗口期 。
从按季追踪的比亚迪市占率表现来看,比亚迪整体卖车市占率自2024年二季度达到高点36%之后就一路下滑,在2025年第二季度下滑更为严重,环比下滑了3%至仅31% 。插混市占率从上季度50.4%环比下滑11个百分点仅39% 。
吉利直接对标比亚迪爆款车型的“贴身肉搏”,如星愿对标海鸥和海豚,银河L7&星舰7对标宋Plus DM,银河A7对标海豹06/秦LDM等 。由于吉利的雷神电混已经追上了比亚迪的DM5.0技术,而在智驾方面吉利也发布了对标比亚迪“天神之眼”的“千里浩瀚” 。
小鹏Mona通过优秀的产品定义、营销打法升级和高阶城市NOA下沉到10-15万元价格带成功打造爆款,也抢占了一定的份额 。零跑B系列(10万级别)也纷纷向比亚迪出牌 。
尽管面临挑战,比亚迪仍有亮点。海外市场表现尤为亮眼,上半年海外销量46.43万辆,同比增长128.25%,成为重要增长点 。截至7月,比亚迪新能源车已进入全球超112个国家及地区,并在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巴西等多个国家取得新能源销量第一 。
过去一个月,比亚迪在欧洲的新车注册量同比激增三倍,持续超越特斯拉 。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量同比大幅增长1.3倍,全球扩张步伐明显加快 。比亚迪在巴西的表现尤为突出,2025年上半年继续蝉联巴西新能源汽车销冠,销量达到4.7万辆,同比增长45% 。
比亚迪2025年的全球汽车销量目标是550万辆,但截至7月底仅售出约249-250万辆汽车,完成年度目标的约45% 。这一进度表明公司落后于实现全年目标的计划 。
比亚迪的现金储备仍然充足。2025年上半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1097亿元,比2024年上半年末的542亿元大幅增加 。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18亿元,同比增长124%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