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凌晨,四川省成都市再次发生涉及小米SU7的重大交通事故。事故车辆在与一辆出租车追尾后失控起火,驾驶者因无法及时逃生被困车内,不幸身亡。这是小米SU7自上市以来的第三起严重事故,也使关于“智能电动车安全性”的社会讨论再度升温。
根据成都市公安交警部门通报,事发时间为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事故车辆为一辆灰色小米SU7。该车在成都市天府大道上与一辆出租车发生追尾碰撞后,失控越过中央分隔带并起火燃烧。
多名目击者指出,事故发生后火势迅速蔓延,数名路人试图上前救援,但由于SU7采用的是格纳式电子门把设计(隐藏式门把),在车辆断电后无法打开车门。现场缺乏破拆工具,最终火焰迅速扩大,导致救援失败。
消防队在3时30分赶到现场并将火势扑灭,随后破坏车体结构强行救出驾驶者,但当场确认死亡。警方事后检验发现,死者血液中含有酒精成分,怀疑其酒后驾驶。目前,事故确切原因及车辆系统状态仍在调查中。
首起事故:2025年3月29日,安徽境内一辆SU7在NOA辅助驾驶模式下失控撞护栏起火,造成三名乘客死亡。
第二起事故:2025年5月 ,广东深圳发生SU7碰撞事故,虽无人伤亡,但车辆起火视频在网上疯传。
第三起事故:本次四川成都事件,驾驶者疑似饮酒驾驶且逃生受阻。
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三起事故都涉及到电动车的安全性与应急设计问题。尤其是格纳式电子门把的设计,在“断电+起火”的极端场景中可能造成救援困难。
针对近期多起电动车事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言人在10月17日的新闻会上强调,车企在追求市场速度和新品节奏的同时,不应牺牲安全性。
发言人指出:
“无论是传统车还是智能电动车,安全是产品的底线。企业在上市前应充分完成测试验证,尤其是电池热失控、结构防护以及应急逃生机制等环节。”
监管部门同时表示,将进一步强化对辅助驾驶系统宣传与安全标准的监管,要求车企不得夸大自动驾驶功能,并将对隐藏式门把设计的应急可靠性展开专项检查。
随着电动车向“智能化、极简化”发展,许多厂商追求流线外观与科技感,纷纷采用格纳式门把与全电子锁系统。然而,这一设计在突发事故时的可靠性屡遭质疑。
业内专家指出:
电动车断电后门把无法开启的问题,在多家品牌车型中均有出现。
国际标准建议所有电动车必须保留“机械应急解锁机构”,并在显眼位置标识。
若忽视这一设计,乘客与救援者都可能在关键时刻被“锁”在车内。
小米官方目前尚未发布正式声明,仅表示已协助警方调查,并会“持续优化SU7的安全结构设计”。事故发生后,小米的香港上市公司股价迅速承压。据报道,其股票在事件当天一度下跌超过8%。此前,该公司因为较早前的SU7辅助驾驶事故也曾跌幅约5.5%。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