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一流发动机才好?错!二流机做增程器,一流反被抛弃!

早晨下楼,我看见隔壁那台增程车,悄无声息地驶出小区。

再看看我的老伙计,发动起来,那“突突突”的声音,就像古战场上急促的战鼓,生动得让人心头一紧。

你说这世界,是不是总在不经意间,颠覆我们过去的认知?

你以为一流发动机才好?错!二流机做增程器,一流反被抛弃!-有驾

曾经,提起发动机,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它的澎湃动力、精准调校,乃至那份源自机械深处的轰鸣。

就拿那台1.2T三缸机来说,在燃油车时代,它曾是不少车主心中的“痛点”。

启动时的抖动,仿佛一位老迈的乐师,勉强奏响不成曲的乐章;运行一段时间后,渗油的迹象,如同岁月在皮肤上留下的痕迹,虽不致命,却也让人不安。

其热效率,更是与二十年前日系发动机的精湛技艺相比,显得力不从心。

然而,时移世易。

如今,这台曾经饱受诟病的发动机,摇身一变,成了增程车的“心脏”。

它不再需要承受拉动整车前行的重任,而是回归到最纯粹的“发电”职能。

你以为一流发动机才好?错!二流机做增程器,一流反被抛弃!-有驾

它只需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转速区间内,将燃油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那些曾经令人头疼的缺点,在新的角色定位下,都化为了“过眼云烟”。

渗油?

它启动的频率不高,影响甚微。

噪音?

当车辆在电驱动下平稳行驶时,这点儿发动机的声响,早已被风噪、胎噪所淹没,宛如历史长河中一声微弱的叹息,难以引起波澜。

对比之下,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发动机巨擘”,命运却显得有些凄凉。

你以为一流发动机才好?错!二流机做增程器,一流反被抛弃!-有驾

大众第四代EA888,以35%-40%的热效率为傲,却在技术迭代的浪潮中,被宣告“退役”。

沃尔沃更是将内燃机业务的大部分股权出售,似乎宣告了对传统发动机研发的“封山”。

马自达倾力打造的压燃发动机,虽有40%-45%的惊人热效率,却因市场接受度不高,悄然退出了舞台。

这些曾经被誉为“科技结晶”的发动机,如今甚至连“出场”的机会都渺茫。

为何会如此?

原因在于,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已然转移。

如今走进车内,人们首先关注的是那块占据中控核心的巨幅屏幕,以及纯电续航的里程是否能满足日常所需。

你以为一流发动机才好?错!二流机做增程器,一流反被抛弃!-有驾

发动机的参数,如马力大小,已不再是决定购买的首要因素。

正如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今,这个“器”,已经从强大的发动机,演变成了能够提供平顺、安静、无焦虑驾驶体验的电驱系统,发动机的角色,则退居为“备用”的能源补充。

以理想L9为例,其1.5T增程器,发电功率仅为113kW,而驱动电机的总功率高达330kW。

这台发动机,就像一位辛勤的“充电宝”,只需在2500转这一最佳工作区间内稳定运行,便能高效地完成任务。

而赛力斯为问界M7配备的增程器,不仅成本控制得当,比同级别油车便宜四万元,更将这笔节省下来的资金,转化为了车内更舒适的配置,如宽大的屏幕和柔软的座椅,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这不禁让人想起“庖丁解牛”的智慧——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是因为他洞悉了牛的肌理,找到了下刀的关键。

增程器也是如此,它不需要“全能”,只求“专一”——能够稳定发电,成本可控,工况平顺。

你以为一流发动机才好?错!二流机做增程器,一流反被抛弃!-有驾

这份“专一”,在当下消费者追求的“舒适”与“便捷”面前,远比曾经那些追求极致性能的“全能”发动机更具价值。

中国品牌在增程技术上的突破,堪称一场“降维打击”。

他们运用热效率高达43%-49%的增程器,将亏电油耗压低至2.7L-3.3L,这成绩,足以让许多传统燃油车汗颜。

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EA888、宝马直六,甚至是奔驰V8,如今更多地出现在博物馆的展柜中,见证着汽车技术发展的时代变迁。

正如古人所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技术的洪流滚滚向前,总会淘洗掉不合时宜的事物。

曾经,我们追求发动机的“强劲”,如同渴望战场的“勇猛”;如今,我们更看重的是驾驶过程中的“安逸”,如同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

这不禁引发一个思考:当汽车的“主角”从发动机转向电驱系统,我们又该如何审视这份变化?

是拥抱这份“静”,还是怀念那份“动”?

当“舒服”成为了新的评判标准,那些曾经的“性能至上”是否也该被重新定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