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的数据那叫一个炸裂。咱们数数,9家A股上市车企,半年的营收加一起快到万亿元了,没看错,差不多有9821.8亿元。但是利润呢?一查才知道,合计也就282.12亿元。这么说吧,绝大多数车企都是在用搏命式的卖车方法给国家交GDP,可是自己能留下的钱却很有限,甚至有的越努力越亏钱。
先看看比亚迪,这个品牌现在是绝对的一哥。人家营收做到3712.81亿元,汽车卖出去214.6万辆,净利润也有155.11亿元。这么一摸头算算,比亚迪一天能赚8569万多元,说实话普通人想象不到这种速度。你拿比亚迪和其他车企一比,差距就出来了——它营收占了所有统计车企的38%,净利润更是占了55%。看这架势,比亚迪现在就是新能源汽车里的“打工皇帝”。
但其他车企就不是这么滋润了。除了赛力斯,很多跑得快的也经常亏钱;更别说还存在着大量的利润下滑的情况。比如广汽、江淮——都从去年小赚变成了今年大亏。广汽集团,销量一下少了12.5%,营收也掉了近8%,半年亏损25.38亿元,平均每天亏1400万元。另一头,江淮汽车这半年直接赔了7.73亿元。你看这数据,卖得虽然还挺多,但利润条一条都不好看。江淮倒是和华为合作搞了个“尊界”,股价涨得溜达山顶,但真要看实际成绩,销量和净利全在下坡路。
那有人要问了,赚和亏本就是市场正常现象,但为什么汽车行业“营收高但利润少”这么普遍?其实背后就是长期价格战和激烈内卷惹的祸。谁都不傻,就是想拉销量,为了市场份额而拼命降价,最后大家都没钱赚,自己也不落好。
举个简单例子,早些年,汽车行业利润还能有接近5%到6%。可到今年,还没过半年就掉到3.5%了,连平均线都快看不见。你问那些车企高管,他肯定忍不住吐槽,“内卷”就是底线。特斯拉、宝马、丰田这些国际大牌,动不动就发动“降价风暴”,每次一降,国产品牌甚至其他合资品牌不得不跟着一起降。你要是坚挺价格,一时半会没人买你的车;可你价格一松,利润全打水漂。整个行业都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可你说怎么办呢?其实比亚迪这类头部企业已经开始想办法破局。他们靠技术降本,还能提升规模效应、优化管理,卖车的同时还能保住利润。而新起来的赛力斯,虽然去年销量下滑,但它靠和华为联合,在高价车型上赚到了毛利,这样就能逆势实现利润增长。这印证了一个道理,汽车产业想回血,不是光靠销量,还得有真技术、真品牌,靠高端产品溢价赚回来。你就想,之前中国车企只会造便宜车,生生把市场抢下来,但钱赚得少,现在得造智能高端车,卖出去一辆收的就是大头。
不过,反过来看,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卷得不行。比亚迪能日赚8500万,有些车企日亏1400万;有的靠新能源汽车做头牌,有的卖传统燃油车做亏本买卖。长城和长安上半年净利润也掉了不少,但好歹还在挣钱,像广汽和江淮这种已经从盈变亏就很不好受。而且这些公司的压力都是多方面的,一边得跟国际车企拼技术拼市场,一边还要被国内同行打价格战,利润真的是一点点被蚕食。
行业其实早就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工信部、商务部都出来喊话了,让企业别再乱打价格战,把心思用在产品或者服务上。你看7月,一堆车企被约谈,价格战立刻就“降温”了。说明国家要管事了,行业大佬也得遵守游戏规则。
可问题是,车企要扭转现在的局面,说起来容易,其实难度很大。就像电影院第一排站起来,后面不得不跟着站,大家都不想输,只能盲目跟风。要真正改变现状,企业内部还是得下狠功夫,提升技术和质量,还得追求管理上的效率,对低价竞争说不。像比亚迪搞电池,打造自己的芯片和车身控制,成本降下来了,利润自然稳得住。那那些老牌车企呢,除了要转型新能源,得在品牌上再努力一把,不能只守着传统车卖。
大家现在看起来都在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动化,其实说白了,这条路越来越像科技行业,谁能把创新抓在自己手上,谁就能活得好。而那些只是拼价格的公司,不光现在利润不行,长期来看市场地位也会逐渐被边缘化。所以你会看到新势力和科技企业(比如华为)入场,车企想靠外部力量突破,谁能合作得好谁收益大。赛力斯和华为联合,车型单价高毛利也高,就是典型案例。广汽虽然亏钱,但还在积极合作新项目,赌未来能翻盘。
从整个行业来看,光靠企业自律还不够,还得靠政策调控。工信部、发改委、地方政府都得联手炒一盘大菜,不能只让企业单打独斗。以后发展要看政策怎么引导车企往产品和技术创新上发力,谁在服务和产品做得出色,用户自然买单,企业利润才有保障,不是低价卷出来的红利。
不过,当前市场压力还是很大,新能源车虽然价格优势明显,但主流车企要保持盈利,难度越来越高。短期内,行业利润下滑可能还会继续。可是长远看,这种极端的内卷不是好事,国家政策方向已经很明确,就是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让企业靠产品和技术取胜。
说到底,汽车行业不缺做大的公司,也不缺能造车的大厂,缺的是能把模式做健康、做可持续的企业。现在比亚迪已经靠技术和规模吃得很饱,未来其他企业要想活得好,得跟着一起升级,不能只靠价格战打天下。谁挣得多谁就能笑到最后,谁扛住成本压力,谁就能成为新一代的行业领头羊。只是这个转型阵痛期也免不了,谁能洞察趋势、谁能下得了狠心投入研发,谁才能熬过市场的寒冬,迎来真正的春天。
总的来说,这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表面上热闹非凡,底下却是暗流涌动。大部分车企依然疲于奔命,增收不增利困局摆在面前;头部企业早已开始追求技术和品牌溢价;落后的公司要么转型要么被淘汰。中国汽车市场未来会越来越偏向技术密集和品牌赚钱的模式,谁笑到最后还得看谁能抓住下半年的变革机遇。这一局,没那么容易分胜负,可时间会证明谁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谁就能真正获利,成为新格局里的赢家。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