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就三年,短短三年。
咱们国家的汽车,硬是把韩国、德国、日本这些老牌强国,一个个都给超了。
这速度,简直是开了倍速播放。
2021年,我们汽车出口才202万辆。一眨眼到2022年,就干到了311万辆。
你猜2023年是多少?522.1万辆!
这个数字扔在任何行业,都叫一声“奇迹”。
问题来了,这么多中国车,都卖给谁了?咱们的车,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老外也“剁手”?
毛熊老铁处成大哥了
要说咱们的头号“铁粉”,那必须是俄罗斯。
俄罗斯老铁买中国车,那叫一个猛,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去年咱们汽车出口的增长量里,有将近一半,差不多80万辆,都是俄罗斯一个国家贡献的。
不夸张地说,俄罗斯凭一己之力,就撑起了我们出口增长的半壁江山。
现在去看俄罗斯的汽车销量榜,除了他们自家的“拉达”还守着脸面排第一,从第二名到第七名,清一色全是中国品牌。
奇瑞、哈弗,一个11.2%,一个10.6%,稳稳占据二三名。就连玩新能源,俄罗斯人最认的也是咱们的极氪。
里外里一算,中国车在俄罗斯新车市场的份额,已经干到了51%。
当地有经销商放出话来,说2024年,这个数可能会冲到80%。
到时候,莫斯科街头,可能十辆车里有八辆都是中国造。
这也不奇怪。说白了,就是原来那帮“优等生”自己不玩了。
以前俄罗斯人也爱买欧洲车、日韩车。但欧美制裁一来,这些品牌拍拍屁股全走了。
这么大一个市场,瞬间空了。
欧洲车份额从18%掉到4%,韩国车从18%掉到6%,日本车也从12%掉到5%。
这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被咱们反应神速的中国车企,稳稳地接住了。
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
当然,以为我们只靠俄罗斯,那格局就小了。
视线拉到美洲,墨西哥的表现同样炸裂。
六年前,中国车在墨西哥,基本就是个小透明。
到了2023年,我们的市占率直接飙到25%。
啥概念?现在墨西哥每卖四辆新车,就有一辆来自中国。
这股风还在刮。今年头两月,墨西哥进口的汽车里,快一半都是中国车。
再看欧洲。那可是汽车工业的老家,标准严得出了名。
我们每出口10辆车,就有差不多4辆是卖到欧洲的。
能在这么挑剔的市场站稳脚跟,说明什么?说明咱们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会打价格战的“吴下阿蒙”了。
在世界各个角落,中国车都在圈粉。
澳大利亚人,现在特别喜欢名爵,一年卖了5.8万辆。
在新能源车这块,比亚迪在澳洲也拿下了14%的份额,仅次于特斯拉。
东南亚的泰国就更夸张了。
他们的新能源汽车市场,80%的份额,都被中国品牌攥在手里。
比亚迪的元PLUS,在曼谷街头,多得跟网约车似的,成了名副其实的“街车”。
便宜又大碗谁不爱
很多人第一反应,中国车卖得好,不就是便宜嘛。
应该说,是“性价比”高,是“便宜又实在”。
这是我们攻城拔寨的头号杀手锏。
不信你看去年出口量前十的车型,除了特斯拉,剩下的名爵ZS、奇瑞瑞虎7、欧萌达这些,在国内基本都是十万块上下的家用车。
像卖得最好的名爵ZS,国内八九万块。名爵5、缤越,甚至不到六万。
这个价格,跟同级别的日韩车一比,优势太大了。
国外的普通老百姓也要过日子,花更少的钱,买到配置更高、看着也差不多的车,谁能不动心呢?
说到这,就必须提上汽名爵和奇瑞这两位“出海劳模”。
名爵已经连续五年坐稳中国汽车单一品牌出口冠军的宝座,叫一声“中国车出口之王”,不过分。
换个赛道直接超车
另一个更重要的趋势,是新能源车。
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王牌。
疫情那几年,全世界都缺芯,日本、韩国的车厂等米下锅。欧洲的原材料成本又涨上了天。
别人造不出车,或者造出来太贵的时候,我们不仅能造,还能保持价格优势。
更关键的是,在全球搞“碳中和”的背景下,电车已经是大势所趋。
咱们在这个赛道上,起步早,跑得快,技术和供应链都玩明白了。
你知道吗,上海产的特斯拉Model3,制造成本比美国产的要低65%。
而咱们自己的比亚迪、蔚来,更是把智能大屏、AI语音这些科技配置玩出了花。
坐进我们的电车里,再去看同价位的外国车,感觉就像是上个时代的产物。
比亚迪就是最好的例子。去年一年,车卖到58个国家,出口量翻了三倍多。
而且,我们早就不只卖便宜货了。
一辆出口的中国新能源车,平均价格从几年前的5000美元,涨到了现在的2.2万美元。
比亚迪汉在欧洲能卖到将近50万人民币,比国内贵一倍多,照样有人买。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车,不仅能卖上价,更能赢得口碑。
结语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登顶世界第一。
这绝对是里程碑,值得我们每个人骄傲。它标志着中国的汽车工业,真的站起来了。
但香槟可以开,人不能喝醉。
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是“开始”,远不是“结束”。
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的海外工厂还太少。
成熟的跨国车企,都是“在当地生产,在当地销售”,能省掉一大笔关税和物流费。
我们现在主要还是“家里造好了运出去”,成本高,还容易被人找茬。
其次,是得真正懂人家要什么。
欧洲人对内饰环保要求高,赤道国家对空调制冷效果要求高。这些细节做不好,就会把好感一点点败光。
最需要警惕的,还是我们自己人。
十几年前,中国摩托车曾经横扫越南,市占率高达80%。
但很快,为了抢市场,自己人跟自己人打价格战,偷工减料,质量越来越差,售后一塌糊涂。
最后,硬是把大好的江山,拱手还给了日本品牌。
从一个“出口大国”,到一个真正的“产业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能源车给了我们一个千载难逢的先发优势,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这个优势,变成一条谁也无法逾越的护城河。
要让全世界的消费者,以后提到中国车,脱口而出的不再是“便宜”,而是一个大写的“好”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