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大悟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公布了70台新能源公交车采购项目的中标结果。坐下准备问问瓜甜不甜,结果一看,中标单位的名字直接让不少网友惊讶——中德联创(大悟)新能源汽车发展有限公司。闻名遐迩的“德国”技术和当地企业强强联合,单是这个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这些新能源公交车该不会能飞起来吧?
咱先不急去飘天上,咱们看看地上的事情。这一次的采购项目分为两个包,总标价高达4480万元。这不是小数目,70台公交车,平均一辆车将近64万左右。这个数字在新能源公交领域倒也不算特别离谱,但让人好奇的是,以中德联创的背景,这些车的真真儿实力会是怎样?是自带德国精工细做的DNA,还是只在公司名字上夹了一点洋气?
新能源公交是个趋势,这谁都拦不住。毕竟空气质量直接和每天生活挂钩,哪个城市心眼儿不好还特意往自己头上闷一团有害气体?可问题又来了,现实很骨感,在一线城市新能源的推广都得绞尽脑汁,二三线城市就更别说了,财政投入、政策支持都是难题。咱再看看这次的项目金额,显而易见,大悟县政府这次算是下了“血本”,要是不折腾出点实打实的效果,群众可不会买账。
巧合的是,网上对这类地方性国资项目的吐槽也不少。那些投入巨大的工程,风风火火办开了动工仪式,企业老板在台上一声喊“绝不辜负大家的期待!”然后,故事就会冒出个什么实施滞后、投资未果的新闻,有的甚至成了无名乱草地。你说大悟这新闻让人担心,也是咱吃瓜群众条件反射的“月光稀薄见黑影”。
不过,这事儿也不能小觑,尤其是中德联创这家公司。据了解,这家企业拥有引以为豪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要是这些公交车确实把常见的电动车“续航焦虑”给解决了,配上便捷的充电站,让市民从没电抛锚的烦恼里解放出来,那可就是真正的为预算找到归宿了。
只是,新能源车的性价比和项目的落实一直是个挑战。不少城市为了推广新能源公交,往往忽略了成本纠葛和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到位?后期维护资金是否充足?这些看似无关的东西,往往决定了一个好项目会走向成功还是半路栽跟头。
这次大悟的项目信息一公布,4480万元的价码虽然不高,但是不是用到实处还需要一段时间验证。毕竟在公交这个公共服务行业,成败基本上就是乘车的老百姓心里一句话的事“好用还是不好用?”时间会是最好的答卷。
再说回中德联创的大名,这名字乍看之下确实有点“诺奖光环”的意思,但实力才是检验减排和服务能力的关键。这个价格和新技术能不能满足实用性?乘客能不能享受到我们期待的舒适和便利?希望这些问题,相关部门不仅能提前准备,那辆承载民心的新能源公交车也得是真的跑得利索,耐久可靠!
不过最后还想和大家掏心窝子聊聊咱老百姓的生活不止是看着新闻里政府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好东西,更是关心实实在在的感受。坐公交的老人是不是舒适了?上班族是不是少踩了点急刹车;学校放学的娃迎风跑了,空气是不是清新了些……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列位吃瓜群众,你觉得这次会有所收获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