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几个,我最近三观有点裂开。
就在咱们这边,为了块绿牌,连灵魂都快出卖给“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时候,本田转手就给北美老铁们上了一盘硬菜——一台揣着3.5L V6大心脏的2026款全新奥德赛。
起步价折合人民币30万出头。
这消息砸过来,我脑子里“嗡”的一声,感觉像是在看一部平行时空的电影。
讲真,你敢信吗?
当我们这边的奶爸们,开着2.0L混动的奥德赛,在市区里享受着电车般的静谧,盘算着一箱油又能多跑几十公里,甚至为超车时发动机那略显“动情”的嘶吼而佛系的时候,大洋彼岸的家庭,依然能享受到六个气缸带来的从容与体面。
这台代号J35A8的3.5L V6自然吸气发动机,280匹马力,355牛·米。
数据放今天,一票打了鸡血的2.0T都能和它掰掰手腕。
但V6这玩意儿,它的魅力根本不在纸面上。
那是种深入骨髓的“底气”。
就像你跟人掰扯,四缸机是扯着嗓子跟你讲道理,嗓门大,气势足;而V6呢,它就那么气定神闲地坐在那儿,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让你觉得不容置疑。
那种动力线性得像是在抚摸丝绸,那种声浪浑厚得像是大提琴的低吟,涡轮给不了。
这事儿魔幻就魔幻在这儿。
本田,这个把“买发动机送车”玩成梗,把发动机技术刻进DNA的品牌,在国内市场和北美市场,活脱脱上演了一出“看人下菜碟”的年度大戏。
给咱们的,是精打细算、省油持家的i-MMD混动,完美契合国内的双积分政策和高油价环境,主打一个“经济适用”;甩给北美的,却是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大排量自吸,满足他们对自由、对广袤土地的原始渴望。
你都分不清这到底是精准的市场策略,还是对不同生活方式的一种无情调侃。
再瞅瞅这台美版奥德赛本身,那股子糙汉子的劲儿就更足了。
外观设计得虎虎生风,熏黑的中网配上羽翼大灯,比国内版多了几分生人勿近的凶悍。
尤其是那个Sport-L版本,踩着一双19寸的乌黑大脚,活像个刚从健身房出来的街头霸王,就差把“不好惹”三个字写脸上了。
可你一拉开车门,得,瞬间从2026年穿越回了2016年。
那9英寸的中控屏,搁现在的新势力车里,可能连给后排乘客看动画片都嫌小。
还有那密密麻麻的按键式换挡,以及那个四平八稳的方向盘,整个座舱都在用生命诠释什么叫“朴实无华且枯燥”。
跟国内动不动就三块大屏糊脸、智能语音比你还懂你的“赛博座舱”比,这简直就是诺基亚碰上了iPhone 18 Pro Max。
当然了,本田的看家本领没丢。
空间魔术玩得贼溜,2+3+2的座椅布局,第二排座椅能拆能卸,高配车顶上还给你吊个电视,带娃出行的各种场景,它都给你算计得明明白白。
Honda SENSING驾驶辅助系统也是标配,安全这块儿,人家不跟你开玩笑。
写到这,我突然觉得,我们和北美消费者,可能对“豪华MPV”这个词的理解,已经走上了两条岔路。
我们追求的是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感官刺激,是车内的“第二生活空间”;而他们,似乎还固守着对机械本身最质朴的迷恋。
我们是不是在追逐智能化的路上,跑得太快,以至于把驾驶的本源乐趣给弄丢了?
那台V6发动机,在这个电动化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像个不合时宜的顽固派。
但正是这份顽固,守护着燃油车最后的尊严。
当然,咱们也别光顾着羡慕嫉妒恨。
这台V6的奥德赛真要原封不动地搬进国内,各种税费一加上,落地价怕不是得奔着40万去了。
到时候,又有多少人会为了那份所谓的“情怀”,心甘情愿地掏空钱包,再去忍受它那“感人”的油耗呢?
所以啊,这V6奥德赛,咱就当个段子听听得了,就当是本田给我们这些老车迷讲的一个睡前故事。
你呢?
要是真有得选,是要那一口V6的醇厚,还是每个月实实在在省下的油钱?
评论区聊聊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