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一张餐桌合照起了头:大众中国掌舵人贝瑞德和小鹏董事长何小鹏并排坐着,配图说“老友重逢”,何小鹏转发还暗示“佳音将至”。两人的那顿饭被不少人当成信号,没过多久,8月15日小鹏在港交所公告,双方确实把原本针对纯电的电子电气架构(CEA)合作范围扩大了——要把这套架构推到大众在中国的燃油车、插电混动和纯电平台上(据公司公告与双方声明)。
说白了,CEA不是换个零件那么简单。它把原先散落的控制器收拢,走“区域控制+准中央计算”的路线,有报道披露可以把控制单元削减约30%、线束缩短约50%,单车成本能省下约4000元;更关键的是,为软件定义汽车铺路,让OTA远程升级、高级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成了常态。另一个变化是开发周期:传统上做一套电子架构要五年,如今中德联动、需求快速反馈、问题隔周闭环的工作方式,把时间压到了大约24个月(据公开资料和企业通报)。
这桩合作从头到现在有迹可循:2023年7月大众向小鹏出资7亿美元,拿下约4.99%股权;2024年2月双方签了平台与软件的战略协议;2024年7月又签下CEA技术合作;到了今年8月,合作范围再度扩大。人员层面也在变:大众工程师直接进驻小鹏广州总部,双方在合肥和广州设联合开发团队。外交场面有戏剧性一幕:2025年2月在大众中国科技公司办公区,贝瑞德曾被记载为对团队强调“不能下牌桌”——可见双方对这事的重视(事迹为公开报道所述)。
双方表态也都很直白。小鹏称这是“深度互信”的体现,有利于在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上共同创新;贝瑞德强调智能驾驶技术不该只属于新能源车,向燃油车和混动车延伸能让技术“破圈”。大众还在社媒上说,2027年起,搭载CEA的国产车型将覆盖所有动力形式;一汽‑大众也在7月宣布将在长春投产四款基于CEA的新能源车,预计从2027年开始陆续上线(据企业公告)。
利好显而易见:车厂能更快把新功能推给用户、单车成本有下行空间、软件和服务的增值潜力也更大。但不只是利——业内也在看三件事:一是软件与数据的治理权归谁,二是供应链和本地化能否配上速度与成本预期,三是长期品牌与车型定位如何调整以适应技术共享。以上这些点,多方尚未全部披露,仍待进一步确认。
结局如何还得看市场和监管。技术上CEA把硬件精简、算力集中,确实有“降维”的潜力;市场上,大众能不能借这套架构在中国市场重塑优势、真正“长出中国根”,还有很多操作空间。接下来要盯的,是哪些车型先上、价格能降多少、用户体验变得有多好,以及监管在软件与数据上给出的具体要求。
你怎么看这事儿?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