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长安汽车这股,真心让人心塞。别说什么资本冷落,主力根本不进场,这点毫无悬念。你可能问:这车不是挺硬核吗?技术、业绩都在线,市场也有风向啊,主力怎么不接盘?我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翻着笔记,大致画个圈给你说说。
长安汽车股价在12元左右徘徊大半年了,成交额远不及高峰期时的1/5,有朋友最近去4S店聊过,说这车外观真不赖,尤其是新出的荣威M7 DMH,混动系统扛得起10万级卷王的名号,做到了不少10万出头车难企及的事儿,比如无线充电、方向盘加热,甚至座椅还带通风加热(冬天开车幸福感拉满)。问题是,越是配置厚道,反倒越令人怀疑:车企这波是真用心,还是用配置堆量,想刺激瞬间点击率?你能想象,带着女朋友自驾游后排躺平、氛围灯开着浪漫值爆棚,这种场景真能卖车买股的票吗?
说句不好听的,主力资金更看重的是可持续性和利润回报率,纯技术华丽不能立住脚。供应链层面,长安这几年真的算做得不错,从芯片短缺到原材料价格波动,基本没出现大规模断供,能保证量产,这对比不少车企不是拔尖就是掉链子,有个别小厂蹦跶还被振兴基金提醒过。研发流程上,长安推新车很快,比如M7 DMH混动系统没拖太久,但也有点快得不踏实,让人怀疑测试和数据验证是否彻底。内部供应链经理曾跟我说,长安这加速常常是市场压力逼出来的,不是理想状态下循序渐进。说白了,就是短兵相接,没多少余量留给优化。
之前我一直以为,主力资金走高看重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这点长安有。毕竟长安基本面不差,业绩增速还算稳健,尤其电池技术含量和体系搭配上的努力。但这结论现在看来有点大,因为主力更苛刻,连体系稳定+技术成熟这种它觉得算是标配的都不稀罕。关键是股价长时间蹲守在一个价位区间,像一潭死水,资金根本没有冒进冲击的动力。估计部分是散户较多,导致盘子不稳,带动主力观望再观望。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一次和一个B端供应链朋友聊天,他说:长安现在像个老大哥,看着靠谱但不温不火,主力喜欢刺激点、拐点明显的品种。做自媒体的我见车企不少,主力资金进场多是因为爆点黑马或重组消息刺激,长安太稳反而没梗。你难想象,某品牌半年前新产品上市被连续爆出质量问题,股价跌跌不休,反倒吸引短线资金介入搏反弹,这不合常理么?难道稳就是坏?
这得结合市场整体风向和长安自己的策略权衡。荣威M7 DMH出来的价位区间10万-13万,这是目前国内混动家轿的黄金区间,但跟比亚迪的秦PLUS DM-i比起来,长安价格和配置优势没那么明显。秦PLUS DM-i号称百公里综合油耗不到4升,优惠多,品牌认知也强,长安这刚起步的混动体系还在磨合,估计用户心里分量没那么重。
别提别的,销售环节我也听到各种抱怨,比如4S店人员说客户提车周期偶尔不稳定,有些配件还得特批,这点小题大做,但足够让客户心里打折。主力自然要看这一点,表面光鲜,幕后杂乱这招不灵。换句话说,长安的供应链博弈虽有手段,但行业竞争太激烈,这种靠差异化配置和细节体验争市场的模式,短期内拉升股价不现实。
昨晚和老友聊这个事,他说:我去年长安汽车亏了2万多,割肉出局,你说行情这么好它怎么不涨?我心里嘀咕,这大环境差不多,主力资金不进去,该涨还是不涨。我自己猜测(没细想过),可能是长安汽车当前的市场认可和投资信心,更多依赖于政策红利和新能源补贴,缺少自主爆款和品牌创新的打动力。就像你开一家餐馆,菜做得不错但味道没记忆点,客人一顿饭后多半说好吃,但不会天天去。
对了,提个临场小计算:以荣威M7 DMH纯电模式百公里费用大约30元左右(电费和折旧粗算),比同级合资混动省20%-30%,表面看很合适。但长安这车辆保值率,大概3年后跌幅在40%-50%间,和广汽丰田、吉利新能源相比稍微逊色一些。这意味着后期二手市场流通力度有限,汽车金融也会相应谨慎,影响终端用户购买意愿,从而间接影响资金信心。
这故事告一段落,我猜你心里会问,那长安汽车什么时候能破局?答不上来,还真不好判断。市场已经明显开始筑底,如果跌破12元大关且伴随换手率走高,说明多头防线站不稳,接下来估计还得走跌再反弹。要是反弹还能维持,主力资金也许会考虑慢慢重新布局。长安汽车的稳还真有点苦涩。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后抛给你个问题:你买车更注重配置实用性还是品牌溢价?毕竟长安汽车在实用派和潮流派之间的摇摆,某种程度上映射了它目前股价尴尬局面,有没有想过,这背后的心灰意冷不止是股价的问题?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