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巴菲特那一手“抄底比亚迪”的操作,俨然是一场让人拍案叫绝的好戏。当年,他花了十八亿港元入股比亚迪,每股才区区八港币一丁点,简直像是在清仓大甩卖的超市货架上捡了块金条。可这位“股神”并不是冲着比亚迪的汽车去的,他真正看上的是比亚迪背后的产业链布局和政策红利。老巴出手素来毒辣,这不是迷信什么“新能源改变世界”的诗意宣言,而是一个老手在下注产业周期的一场精心博弈。
当时的比亚迪,除了造车,还搞电池,傅满天下的技术加政策红包捧着它一路高歌。但别看他们搞得风风火火,其实汽车行业在巴菲特眼里一直是“鸡肋”,赚得少,烧得猛,还是个高强度内卷的战场。2024年数据一掀开,整车厂的平均利润才2.49%,新能源车也没带来根本性的改观——行业里,特斯拉、小米、比亚迪都在玩命拼价格,毛利率被摁在地上摩擦。而提到技术吧,说破天不过是让企业们死得更快、更光彩一点。
巴菲特压中的,是那个“政策哺育期”的比亚迪。在那个节点,比亚迪就像“宁德时代+华为”的合体,有主导供应链的能力,也能硬抗智能驾驶的技术内卷。像这种有政府兜底和独特优势的企业,的确值得一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局里,没有“信仰投资”,有的全是打着算盘的账目逻辑。
好景不长,这充满红利的“护城河”开始变窄。巴菲特和他的搭档芒格可不是坐等鱼翻身的主,看见水浅了立马撤桶。他们的嗅觉堪称猎犬,几乎在2023-2024年间,发现比亚迪的“黄金时代”开始降温——一方面比亚迪股价飙到市盈率70倍,过高的估值让这支股票越来越像高空钢丝;另一方面,国外规则不再青睐中国车,美国和欧盟纷纷亮牌加税,补贴没了,建厂卡壳,对手们逐渐冒头。
看清了盘面的巴菲特选择了落袋为安,所谓的“十七年陪伴”听起来文艺,其实账本上,明明白白就是“见好就收”。减少持股,淡淡离开,他走的不是比亚迪,而是当初用来乘风的那张红利船票。
再看看那些试图追随比亚迪的同行们,李想、雷军,靠流量和科技概念硬闯新能源这片海,但没有一流的制造基因,结果车是有了,钱却没赚着。蔚来和小鹏还在亏钱,而对比之下,“稳如丰田”的底盘优势和技术节奏,倒成为不少玩家更偏爱的对象。
巴菲特的这次操作,就像一锤敲醒了车企逐梦者和新能源的吹捧者。他赚到的是周期的钱,而不是汽车的钱。从头到尾,他都不曾真的相信汽车行业有什么非凡的“使命感”。那些跟风进入的、盲目扎堆的玩家们需要想清楚——如果赚钱靠的只是短期政策红利,下一个“比亚迪”又能撑多久?
你开了车,赚了票子,但巴菲特早就溜了,还让人情何以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