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东风汽车的动作可真大,不夸张地说,整个车企圈子都在等着看他们的新一盘棋。你要说是人事换几十个人这种轮岗,那肯定不是,这回是带着彻底生意转型去的,就冲着下一个时代的新能源赛道,全公司“重头再来”那种劲头。
先说说他们都换了哪些人。最受关注的其实是东风科技那块,高守武,47岁,接替了56岁的叶征吾当了总经理。高守武也是老东风人了,不是什么空降兵,人家从传动轴干到东风鸿泰,再到管零部件,这一路二十多年基本都在零部件业务里头掺和着,什么坑都蹚过,对这业务实打实是懂门道,算得上是技术和经营全都吃透了。你说为什么要让他上?道理很简单,东风科技定位就是以后要拿来上市的零部件业务大本营,那你得有一个真正懂行又会抓大方向的人来带队,瞎糊弄没用。一块业务能不能从公司里独立出来,上市,得看你的头儿到底能不能把大家拧成绳,带出效益。
再看猛士科技,算是东风做豪华电动的新牌子了,领导班子里直接把80后的万良渝提上来做总经理,这里面其实特别有讲究。万良渝之前是猛士科技的营销负责人,能把营销活动做得有声有色,跟户外、科技、社交这些年轻元素泥巴到一起,吸引的人不是一批老客户,而是刚刚能影响品牌调性的那批年轻人。为什么猛士愿意“把营销的人提出来主导业务”?还是那句话,现在的造车不是一锤子买卖了,造出来得卖出去,还得和市场流行弄得步步契合,用户要啥你就得能听出来,研发、生产、营销环节都得拧到一起。这点现在行业里最火的就是华为、小米这些科技派车企那套管理方法,从用户需求研究到产品定义,整个链路都用“懂市场的人”来主导,产品好不好,故事讲得好不好,其实本质都是眼睛要盯着客户看。东风这一波调整,显然是在“向新势力学”。
人事这块,还有像陈雪松这种年轻的干部也被提升进了总部关键岗位。他2018年还是东风的十大青年明星,成了人力资源的总监,这套人事提拔逻辑也在悄悄换路子,以前是熬资历,现在就看你是不是专业、是不是肯干。陈雪松的话最让我印象深刻,“专业靠谱才是干事的底线”,专业靠积累,靠谱看责任。这种人提上去,说明东风希望你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混日子的,真是实干导向开始在这个老国企里抬头了。
说到整合板块,东风这次直接搞出来一个跃创科技有限公司,简单说,就是把原来散得像七大姑八大姨似的各个零部件业务都统一到一起,大家一块儿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前东风内部零部件跟整车两拨人经常各自干各的,资源共享没有,内耗倒是不少,自己人给自己人制造障碍的事不是没发生过。公司里要是不能把力量握成拳头,单靠单打独斗,遇到大市场变革你很难掉头,效率也低。这回“6+3+N业务布局”,动力总成、能源生态、热管理、智慧座舱、智能底盘、智能驾驶这几个硬核板块都加进来了,这是不是就补齐了整个新能源车的重点短板?关键技术,你不能再依赖别人,得自己捏着命门才行。
你看智新科技,专攻动力总成的,也换了新领导,直接定下来一个目标:“自主掌控,加强核心优势。”说白了,东风以后不打算靠别人供应链了,人家要像苹果自己研发芯片那样,把核心零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外援能用的时候就用,但是你要指望别人一直扶你,不现实。有技术壁垒,话语权才能在你自己手里,这在新能源汽车这种技术瞬息万变的赛道上特别重要。
其实整零协同这其实大多数大厂都在干,国际上大众早在2019年就开始大面积整合了零部件业务,国内吉利在2023年也成立了零部件集团。这说明这个趋势大家都明白,车企主机厂如果想有话语权,也得像高通做芯片一样,把核心环节真正把控住。
当然了,你光整合加速也有风险,东风特别关注的就是风险控制。东风资产管理公司这次也换了领导,新班子刚上任,直接强调必须“强化风控、搭建管控体系”。道理也很简单,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这些赛道,烧钱那是如流水,一点都不客气。你看大众的计划,电动化转型投入超过500亿欧元,这数字真是让人惊掉下巴。东风也一样,研发和产能建设需要钱,要不你技术都没出来就玩不转。但如果钱撒得太猛,管理跟不上,风控不到位,一下子公司就能摔大跟头。所以国企干事还是有章法,既敢冲也得稳住,该踩刹车时啥也不含糊。很多造车新势力为啥最后玩崩了?就是冲劲太大,把风险控制全扔脑后了。
那么东风为啥要这么大动干戈?其实背后是汽车行业变化太快了。新能源和智能化就在这两年彻底改写了市场规则,原来的大品牌、老故事可能一下子就过时了。像大家都用智能手机那样,换车你要是不带智能、不上电动,年轻人压根不看你。这个阶段错过了,可能车企的生命周期就到头了。
市场竞争也更复杂了,不是传统牌子的互相掐,理想、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冒出来都抢食老势力的饭碗,比亚迪电动车就直接成为行业龙头,连外国大牌都得看中国市场脸色。东风如果光靠老本吃饭,那肯定是走不远了,分分钟就能被淘汰。所以这轮大调整其实就是为适应新时代做准备,不是谁头脑一热拍脑瓜改个组织那么简单,背后都是生死考验。
核心技术能力的变化也是关键,“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成了新的故障点和价值点,软件、算法、芯片这几块以后比发动机还要重要。东风这次大调整本质上就是想把这些“命门资产”“自主掌控”到手。技术实力决定了你在赛道上的竞争力,没自己的核心技术,人再多也是打杂工。
东风这次拨乱反正的动作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点:用年轻人、用实干型人才来扛新业务,努力让团队更有冲劲和活力。你靠老套路玩新能源、智能化市场那不现实,“摸石头过河”、“上面指挥下面做”的体制已经玩不转了,必须是懂业务、懂用户的人说了算。东风这种从“选人、用人”到“选方向”整体思路调整,其实就是所有国企、所有传统企业的样板,这就是大时代转型的一个缩影。
说到底,东风还是要用稳健的管理来托底。在投资和扩展的时候稳如老狗,不盲冲,公司安全才有保证。这么一来,不光给自己担了责任,对国有资产其实也是一种敬畏。很多人忽视这一点,只看转型、技术升级、年轻化,其实国有企业身上背着国家资产,稳健转型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东风现在特别强调风险控制的背后逻辑。
东风这轮改革能成吗?我个人其实是比较乐观的,只要他们把技术沉淀好,人事梯队建起来,把板块整合到位,市场不会看不到这些努力。汽车产业升级这步棋,中国必须走出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成了不可逆转的方向,东风作为老国企如果能改得好,就是给整个中国汽车业探路。连比亚迪、长城、吉利都在拼命往前冲,东风不能掉队。
这轮变革,说白了,就是一场企业生死转型,也是一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加速的缩影。怎么在新时代重新证明自己、怎么让国有企业有新活力,东风其实在做一把“探路者”,给市场一个答案。
总之,这次东风汽车的人事调整、业务整合,其实是一次彻底的自我革命。别看调整的只是几个领导、几个部门,背后指向的是“核心竞争力”的全面升级。企业只有不断折腾,不断试错,不断改进,才能跟上这个变化太快的新市场。东风也许还有不少难关要过,但敢改、敢整、敢用年轻人,这种冲劲真的很值得肯定。不玩假大空,不沾形式主义,而是真提高效率、抓住方向,这才是真正的国企担当。未来谁胜谁负不好说,但东风能敢于走出来,已经值得点赞。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