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发布VLA智驾,推进自研芯片,回应可视化争议

小鹏最近这波操作,不得不说,属实把“秀肌肉”做到了极致。一个词形容:高调,而且是那种掷地有声的高调。一边前脚刚给自研的图灵智驾OTA推送按下启动键,后脚自动驾驶产品总监就直接在微博亮出了“年底VLA进化版,比友商现在强10倍”这个大旗。这话搁在几年前,大伙肯定觉得是吹牛不上税;但现在这赛道,卷到谁都不敢松劲,小鹏敢这么说,底气从哪来?这值得一琢磨。

先甩个问题:造车新势力这么多年,对“智能”的执着到底意义在哪?你掏钱买台车,更多的是图个新鲜炫酷,还是指望它真能替人类搞定开车安全的难题?小鹏这波搞VLA,把‘视觉-语言-动作’揉成一锅“AI大杂烩”,号称类人思考、长序推理,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真行啊!但咱凡事不能光信宣传,得盯着实际生活里的场景捋一捋。

咱们都明白,啥是智驾?跟“全自动驾驶”还真不是一回事。辅助归辅助,到最后很多时候你还得自己管命。可现在小鹏这波VLA,不止喊出“风险预判”“人机共驾”“专家级防御性驾驶”这些动听词,更猛的,是底层AI模型大小、端云协同算力瞄着全球顶级而去,说白了就是:谁的数据多,谁算法巧,谁芯片强,谁就能领先一步。

可数据和智能,有时候就是玄学。举个例子,模型再大,遇到真正极端场景你未必能保命;车再聪明,遇到瞌睡的司机、胡来的人、天降铁块,有用吗?所以本质问题还是一句话:智能能解决“最后一公里”吗?说实在的,这一点哪家公司都别打包票。

不过话说回来,小鹏的自研芯片,倒是挺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你说市场内卷成什么样才逼出自家搞芯片这一步?以前咱们还得看英伟达、特斯拉,今儿大量中国车厂,自己撸芯片、搞模型,真不是纸上谈兵。尤其G7 Ultra那一堆2250TOPS的算力,全球第一,这事早几年想都不敢想。客观说,算力这东西,现在和未来AI车的天花板一样,谁多一颗芯片、谁多几百TOPS,就多几道护身符,就多几分人心。

当然,小鹏没藏着掖着,直接摆出“全场景VLA辅助驾驶”“人机共驾”“自定义泊车”“紧急避让”这些新玩意,不管好用不好用,至少用户能亲身体验到与以往不一样的“车会思考”的味道。以前咱拿个“行车记录仪”看路况如云,现在你等于让车本身自带小人精,“预判你要干嘛”,面对复杂路口快人一步,你说不牛逼那是骗人。

小鹏发布VLA智驾,推进自研芯片,回应可视化争议-有驾

可体验归体验,不少人其实更关心:取消VLA可视化功能,为啥?这不等于是紧箍咒?官方说“怕分散司机注意力,后面再想办法交互”——其实说穿了就是怕高科技反倒成了分心神器,这点小鹏反而挺实在,没拿花哨的交互当卖点,承认初心是保障安全。

接着再说数据和算法这块。小鹏明显不怕被人拿来横向对比,直接亮底:云端一座“超大基座”模型、720亿参数、2000万Clips视频数据,今年底直接拉到2亿,也就是说,谁在“喂AI”方面下本钱,谁后劲就强。这也是中国互联网玩大的那一套逻辑,深知数据为王,迭代为先。对比一下理想、蔚来,大家都在玩“AI饲养员”游戏,小鹏敢激进喊出10倍体验,是底气还是豪赌?你得自己试了才知道。

小鹏发布VLA智驾,推进自研芯片,回应可视化争议-有驾
小鹏发布VLA智驾,推进自研芯片,回应可视化争议-有驾

那小鹏真能实现吗? 年底跨代式VLA到底有多炸裂?一边华为掏出乾崑ADS 4、理想VLA、蔚来NWM这些力量,小鹏在孤注一掷冲刺,结果可能不是“谁一家独大”,而是“你追我赶、三足鼎立”,谁也不能松劲。买单的用户看谁姿势更猛、谁落地快、谁毛病少、谁售后管用。这才是智能汽车的决赛场。最后的胜负手,就得看谁能把“全场景无忧智驾”变成真正的日常生活标配。

很多人会问,下一个问题又来了:智能驾驶越卷,开车会不会越来越无聊?车厂是不是在暗中“剥夺”我们的乐趣?你觉得你在掌控,实际上是算法在掌控你?这个社会,本就越来越多东西交给AI,我们是不是该高兴?又该害怕?

小鹏发布VLA智驾,推进自研芯片,回应可视化争议-有驾
小鹏发布VLA智驾,推进自研芯片,回应可视化争议-有驾

我觉得情况正好相反。车的本质功能始终是工具。智能化的意义,不是让你变成傻瓜司机,而是让本就机械单一、容易疲劳甚至危险的那部分“开车”压力变小了。以前夜里开高速,手都要汗出一把,现在智能辅助起码帮你盯着突发状况,多几分容错。家里有老人孩子,出行多一道防护,这才是最大刚需。至于那些车迷、老司机,真喜欢“人车合一”,那AI照样给你留手动模式,没人抢你乐趣。

说再多,不如一句老实话:造车新势力能不能靠智驾活下去?有希望,但谈不上谁稳赢。行业风口变化太快,今天小鹏10倍,明天理想20倍,关键终究看谁真正落地成真、谁敢在风口把握住实际需求,谁愿意承担错误并持续改进。

小鹏发布VLA智驾,推进自研芯片,回应可视化争议-有驾
小鹏发布VLA智驾,推进自研芯片,回应可视化争议-有驾
小鹏发布VLA智驾,推进自研芯片,回应可视化争议-有驾

说到底,车这个赛道早就不是纯硬件比拼了,芯片、算法、AI大模型,未来都是拼生态拼战略。车越来越像一台能开能说的“超级电脑”,每年升级打补丁,只有不断折腾、不断自我革命的人,才不会被“淘汰”二字提前套牢。

下半年的战局,大概率还会让我们继续目瞪口呆。那些曾经看不上搞技术、靠外包凑数的品牌,慢慢就会被市场边缘化。说不定几年后,真能从中国新势力里步出一个世界顶级智能车“范本”。到那时,咱们大伙以后出去开车,跟现在“手动挡”与“自动挡”切换之间,区别可能远超想象。

所以,别急着唱衰、也别盲目捧杀。小鹏敢放话自己10倍强,就给他年底揭榜时刻看看。用户的钱袋子、市场的话语权,谁也骗不了。等到见了真章,再来评论一声“这事真没白等!”才算不负智能车这十年大浪淘沙的进化。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