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现在这电动车市场水真是太深了。电动车的虚标问题,其实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几乎每个骑电动车的人都被这事烦过。不管是容量、还是满电后能跑多少公里,很多厂家标得飞起,实际拿到手经常对不上号。你以为自己买的是40AH,能跑120公里的大电池,结果实际一测,连一半都不到。老百姓花了钱,本想着方便出行,结果里程缩水、体验感恶心,心里哪能不窝火?
咱们要说说这事,先讲讲为啥厂商敢这么搞。其实在电动车领域,厂家为了多卖点东西,经常会打“擦边球”。尤其是在网购平台上,图片拍得好看,参数标得也漂亮。消费者就相信了,想着反正也不贵,买个方便。结果买回来才发现问题,电池根本不行——有时候一测,充电充不了多大容量,跑个二三十公里就没电了,跟宣传根本对不上。
像新闻里说的李先生,两次网购电动车都遭遇虚标电池,这事其实很常见。他第一次本以为名牌不会坑,20AH说能跑60公里,结果一测试,实际只有10AH,跑不到30公里,直接对半砍。退货觉得长记性了,换个店再买,这次更狠,40AH宣传能120公里,到手一测才充进去不到1度电,骑着跑才60公里出头。两次都遇到问题,他当然憋气。
咱们老百姓其实对技术参数没啥概念,你说多少就是多少呗!但真正在市面上,很多厂家打“理论里的最大值”来冒充现实,喜欢用最理想化的实验环境。什么路面平、温度适中、人又特别轻……这种情况下测的续航可能还稍微靠谱,可普通人哪有这些优越条件?外加很多厂家觉得这很“合理”,卖出去爱谁谁,遇到投诉就打哈哈。
商家回应的时候老爱说:这都是实验室出来的数据,我们这是按50公斤的男性、25度的天气、平路、无风算出来的“理论续航”,电池没啥问题。这种说法一听就让人气不打一处来。老百姓买车是实际用,不是天天去参加“理想条件比赛”。有的厂家还会用“新电池有虚电”这种说法搪塞,说什么刚收到时电池没放满,多用几次才能恢复足量。可是,明明一测容量,半桶水的货色,哪有什么恢复的空间。
电动车的核心就是电池,容量缩水那不就是欺诈么?要真遇到这种事,光靠商家自说自话怎么行。人家把你晾着,最多说支持换电池。但谁知道换来的是不是还是缩水的?投诉维权过程还挺繁琐,有时候消费者嫌麻烦,干脆认倒霉,那厂商不就越来越胆大了吗?
咱们国家其实不是没管,光是法律对这种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的规定,写得就很明白。《广告法》说了,不能虚假或者引人误解,不能欺骗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讲得明白,必须真实、全面,不能弄虚作假。不管你是实体店还是电商平台,虚标就是违法。加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些,都对这些不良商家有约束和惩罚。
律师说得对,像这种电池问题,最好能有第三方机构检测,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吵来吵去没个准头。只有拿检测报告说话,要是真虚标,咱们普通老百姓也不用怕,有了证据,狠狠投诉、不用留情。
说到赔偿,大家可能还不太清楚,《消保法》规定,遇到消费欺诈时,可以要求按“退一赔三”处理。什么意思?比如你买了辆1600多的电动车,被查实有欺诈行为,那么按总价三倍赔偿,最低也要给五百元补偿。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很大的保障,只要有证据,平台、商家都得赖不掉。
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消费者维权是有难度的:一是检测成本高,每个人都送检也不现实;二是投诉流程慢,平台和商家推来推去,一开始总是想忍一忍、息事宁人,不想搞得太大动静。最后往往变成“你说是,我说不是”,耗来耗去耽误时间、心情也糟。
这其实就是为什么虚标这么横行。你看商家动不动写个“支持退换”,但真正遇到问题推三阻四,巴不得你自己放弃权利。平台上销量照样高,甚至有的还给好评返现,营造出一副质量有保障的样子,实际上漏洞百出。久而久之,老百姓就对那些所谓承诺产生不信任。这也导致整个行业口碑都不好,真正做实在买卖的厂家反而被拖下水。
咋解决?我觉得,首先得强化平台责任。现在平台都明着说对商品质量把关,可电动车这种大件,平台审核其实很有限。事情曝光才会出来处理,平时睁只眼闭只眼。平台手上有资源和数据,有义务主动抽检、定期曝光问题商家,否则被消费者集体投诉,是自身形象的大损失。对那些时常被投诉、恶意拖延处理的店铺,更得让他们付出沉重代价,严重的直接下架处理,甚至公开通报。
其次呢,监管部门也得跟上,不能光等着有人投诉。有些地方市场监督局还是比较给力的,能及时查实并处罚,但部分地区确实查处力度不大。希望行业能出台更为严格的标准和检测流程,让虚标事情零容忍,常规检查、暗访抽测都得安排,不给那些敢坑人的商家留空间。
咱们消费者也不能一味忍气吞声,碰到问题勇敢举报、该投诉就投诉。尤其大件和新品牌,买前多查资料,不要只看宣传和好评。买回家后要尽早核实电池实际表现,该留证据就留证据(比如充电量、行驶里程录像等),以后维权才能有话语权。
其实多数人买电动车图方便、省心,不愿意为虚假宣传搞得心烦意乱。行业如果都讲诚信,咱绝对乐意买单。希望这次事件能让更多人警醒,也让那些只想圈钱的黑心厂家知道,以后想忽悠骗钱,不会那么容易了。
市场要健康,最强的保护伞就是法治和监管。只有这样,咱们老百姓花钱才能买得舒心,出门才有信心。我相信,哪怕有一时的乱象,但只要大家一起发声、争取正义,这种“虚标电池”“虚假宣传”的风气迟早会被遏制。以后大家都能买上靠谱、实用的好电动车,谁都不用再为这点小把戏发愁了。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