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卖铲子的家充桩全球销冠挚达科技要上市了,什么来头?

点击关注不迷路

新能源卖铲子的家充桩全球销冠挚达科技要上市了,什么来头?-有驾

最近几年,如果你关注新能源汽车,大概率会听到各种车企名字:

比亚迪、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

这些品牌轮番上热搜,销量数据动辄几十万辆,资本市场更是热闹非凡。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这场新能源浪潮背后,有一群“卖水人”——他们不造车,却为每一辆电动车提供“喝水”的基础设施。

而其中最不起眼、也最扎实的一家,就是挚达科技。

这家公司可能你没怎么听过,但它干的事,其实比造车还关键。

简单来说,挚达科技专门做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也就是你家车库或小区里那个给电动车“充电”的设备。

听起来平平无奇?

但就是这个看似普通的生意,让它成了中国家用充电桩市场的第一名,甚至在全球也排在第一。

截至2025年3月31日,它已经卖出了130万台家用充电桩,其中超过120万台在中国。

现在,这家公司准备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市场上又一家新能源产业链企业。

很多人可能会问:

一个做充电桩的公司,凭什么值这么多关注?

它真的能从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中分一杯羹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家“卖水人”到底做对了什么,又面临哪些挑战。

家用充电桩,是新能源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要理解挚达科技的价值,得先明白一个基本事实:

电动车能不能普及,不光看车好不好,更要看充电方不方便。

想象一下,你买了一辆电动车,但如果每次充电都要开到几公里外的公共充电站排队,那体验肯定大打折扣。

相反,如果下班回家,插上电,第二天满电出发,那才是真正的“无缝衔接”。

所以,家用充电桩,其实是新能源车走进千家万户的关键一步,业内常称之为“最后一公里”。

而挚达科技,就是专门解决这“最后一公里”的公司。

它从2010年就开始做这件事,比很多现在如日中天的造车新势力还要早。

早期,它主要给车企配套家用充电桩,比如比亚迪、奇瑞、极氪这些品牌,新车交付时,会附带一套挚达的充电设备。

后来,它又推出了自己的零售品牌“挚达”,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

这种“B2B+B2C”的双轮驱动模式,让它既绑定了大客户,又慢慢建立了自己的用户口碑。

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止步于卖硬件。

它把充电桩、安装服务、售后支持、数字化平台打包成一套“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

你买的不只是一个桩,而是一整套“回家就能充电”的体验。

全球第一,不是靠运气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充电桩技术门槛不高,谁都能做。

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家用充电桩要进千家万户,必须通过各国的安全认证,比如欧盟的CE、美国的UL,这些标准非常严格。

其次,不同国家的电压、插座、安装环境差异巨大,产品必须高度本地化。

挚达科技在这方面的积累很深。

它的产品已经覆盖22个国家,在泰国、巴西等新兴市场建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络。

2024年,它还在泰国建了工厂,专门服务东南亚市场。

这种“本地生产+本地服务”的策略,让它能快速响应海外客户需求,也降低了物流和关税成本。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挚达科技在中国家用充电桩销量市场份额为13.6%,排名第一;

在全球市场,份额为9.0%,同样是第一。

注意,这里说的是“销量”,不是销售额。

这意味着它卖得最多,但单价可能不是最高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的营收在2022年到2024年出现下滑——从7亿降到5.93亿。

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它可能主动牺牲部分利润,换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用户基础。

亏损背后,是长期投入说到财务数据,挚达科技确实不那么“好看”。

2022年到2024年,它分别亏损2515万元、5812万元和2.36亿元。

2025年前3个月,虽然营收同比增长(2.17亿 vs 1.56亿),但依然亏损1708万元。

很多人看到亏损就摇头,觉得这家公司“不赚钱”。

但其实,它的亏损是有原因的。

首先,它一直在加大研发投入。

比如在2025年外滩大会上亮相的“灵蛇”自动充电机器人,就是全球首创的绳驱柔性臂技术产品。

这个机器人占地不到0.4平方米,却能自动识别车辆、插拔充电枪,实现无人化充电。

这种技术,背后是8年研发、30多项专利的积累。

其次,它在构建服务网络。

截至2025年3月,它的安装和售后服务已经覆盖全国360多个城市,通常12小时内就能上门安装。

这种重服务的模式,前期投入大、回报慢,但一旦建成,就形成了很高的壁垒——别的公司很难在短时间内复制这套体系。

再者,它还在布局能源管理。

除了充电桩,它还开发了EMS(能源管理系统),未来可以把家庭光伏、储能电池、电动车充电统一调度,实现“光储充”一体化。

这不仅是卖硬件,更是切入家庭能源生态的关键一步。

所以,它的亏损,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是因为选择了“长线打法”。

就像当年的亚马逊,早期也多年亏损,但换来的是用户信任和基础设施的护城河。

比亚迪是股东,也是最大客户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不仅是挚达科技的股东,持股3.61%,还是它的第一大客户。

2022年,比亚迪投资5000万元入股挚达,双方合作非常紧密。

但有意思的是,招股书特别说明:

双方的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

这在资本市场是个敏感点,说明挚达在合规上做了很多工作,避免被质疑“依赖单一客户”。

不过,这也反映出一个现实:在新能源产业链中,上下游绑定越来越深。

车企需要可靠的充电伙伴,充电企业也需要稳定的订单来源。

这种共生关系,短期内不会改变。

IPO募资,瞄准海外和研发这次港股IPO,挚达科技计划把募集资金用在几个关键方向:

一是扩建海外生产设施和销售网络;

二是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充电机器人、数字平台和能源管理系统;

三是升级国内工厂,适配新车型和新场景;

四是可能进行一些并购,补强能源管理能力。

这些用途都很务实,没有画大饼。

尤其是海外扩张,正当其时。

随着中国电动车加速出海,欧洲、东南亚、拉美对家用充电桩的需求正在爆发。

而挚达已经提前布局,这时候再加把劲,很可能吃下第一波红利。

普通人能从中看到什么?

对普通读者来说,挚达科技的故事其实很有启发。

它没有追逐风口,也没有喊口号,而是默默在一个细分领域深耕十几年。

它知道,新能源车要普及,光有车不行,还得有“喝水的地方”。

于是它就专注把这件事做到极致。

这种“卖水人”思维,在很多行业都适用。

比如智能手机火的时候,卖屏幕、芯片、摄像头的公司反而更稳;

直播带货热的时候,做物流、支付、SaaS工具的公司活得更好。

真正的机会,往往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支撑聚光灯的那些基础设施里。

当然,挚达科技也面临挑战。

亏损能不能收窄?

海外扩张会不会水土不服?

技术投入能不能转化为商业回报?

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

但至少,它已经证明了一件事:

在一个高速增长的赛道里,只要找准位置,哪怕只是做一个“插头”,也能做成全球第一。

新能源汽车的故事,远不止车企之间的你追我赶。

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有无数像挚达科技这样的企业,正在默默搭建整个生态的底层。

它们不炫技,不炒作,但缺了它们,整个行业就转不动。

现在,这家“卖水人”即将走上更大的舞台。

它能不能借IPO之机,真正实现从“卖桩”到“卖能源服务”的跃迁?

我们不妨多给一点耐心,也多一点关注。

毕竟,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细节里,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

而未来几年,随着电动车进一步普及,你家车库里的那个充电桩,或许就是下一个万亿市场的入口。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