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啊!6%家庭买50万元以上汽车,12%家庭选择20~50万元车,绝大多数家庭买不到高价车,消费差距清晰明显

去朋友那儿,顺嘴问了句:你们家准备买啥车?结果他老爸立马跳出来说,买50万以上的车,不超过6%,绝对不会多。让他家买得起,别人多数20~50万之间。家里买10~20万车的高达45%,10万以下的还有37%。这数据听着扎心,买高价车的人不多,群体截然不同。

这事儿提醒我,刚上市的2026款腾势N9,其实就是这6%或者差不多价位的目标人群在看。腾势N9属于那个38.98万到44.98万的中高端SUV区间。尺寸大,长5258毫米,宽2030毫米,高1830毫米,轴距3125毫米,有啥用?就是进个地下车库呼吸一口都费劲,就别提那些拥挤城市的日常通勤了。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啊!6%家庭买50万元以上汽车,12%家庭选择20~50万元车,绝大多数家庭买不到高价车,消费差距清晰明显-有驾

我昨天开会时,听同事提起他去4S店翻看资料,腾势N9有五种双色漆——霜云茶、紫瑢金、红雅金、蓝辰银、绿华银,看着挺丰富的。内饰里用了木纹材质,配色叫金山棕,挺讲究。其实这款车搭载了三块屏幕:13.2寸液晶仪表,17.3寸中控,和13.2寸副驾娱乐,副驾还能看电视,这配置放几年前,算是豪华了。

它用了2+2+2的六座布局,坐起来不挤。朋友之前抱怨过自己SUV后排炸鸡味太重,这车倒是反了,座椅支持加热、通风、按摩,别说,副驾零重力座椅听着就挺贴心,长途不累。而且还有车载冰箱,这点档次车不多见。有人跟我说,这车第三排还支持电动调节加热,这就越发豪华了。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啊!6%家庭买50万元以上汽车,12%家庭选择20~50万元车,绝大多数家庭买不到高价车,消费差距清晰明显-有驾

不得不说,腾势N9标配的这些黑科技才能算是亮点。像什么易三方雨雪模式,能让轮胎抓地更稳;还有爆胎不偏移功能,说白了就是发生爆胎时,车还能稍微保持方向,别一下偏出轨道。这些功能一听就亲民。另一位修理工朋友说,这其实就是在供应链环节里,跟轮胎厂商和电子厂商博弈得来的:能花钱做的工艺和软件,得拼命争取。研发过程有点像做菜,材料好才能做出味道好,链条一环断了味儿就差。

我刚才还翻了下笔记,腾势N9的续航挺吓人。CLTC标准下纯电能跑230公里,插混一箱油一充电就能开133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广州差不多距离。刚想,这续航数是不是有点理想化?毕竟这种续航总得带电池重量加油箱体积压力,肯定不是真实日常里那样溜溜,(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总归长续航是新能源车圈硬指标,腾势N9上这数据,算得上实际使用的刚需保护层了。

咱说回价格,这38到45万区间,市场上其实多了不少选择。比如对比同价位的蔚来ES6或者理想L7,腾势N9的豪华感没输多少,但智能辅助驾驶选装配件费不低;而这些对手智能化程度更高,虽然价格裸车差不多,但综合落地价容易高出不少。有没有小白用户考虑这点?心里都有数。销售说,很多人买车就因为外观和牌子,功能用着其实没那么怎么仔细操作。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啊!6%家庭买50万元以上汽车,12%家庭选择20~50万元车,绝大多数家庭买不到高价车,消费差距清晰明显-有驾

这里我得自我纠正一下,前面说腾势N9长续航是刚需保护,其实这说得有点绝对。因为新能源车的续航续命固然重要,但供应链的地位并不完全靠续航,更多还是由快充技术、固态电池前景——我没深想过这个技术成熟度,再加上车企与电池厂商的合作关系影响供应链稳定性。

对了,这车还配置了一种智能防晕车系统——利用座椅震动来分散注意力,算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换脑子花样技术。你试过坐别的车晕车吗?这种感觉能不能真的缓解?我心存怀疑。销售说这是热销点。真是,车企越来越会撩用户痛点了。

回想我从业这几年见状,消费者眼里高价车就是身份的象征,外加供链好、服务到位,保值率也拢住了大部分用户心态。像腾势N9这类价格优势明显、配置均衡的车,多数家用买家还是会多掂量实际使用场景:家里有孩子的,可能更看重空间和舒适度;年轻人或二线城市买家,关注颜值和智能配置。这之间到底谁真心买得起又买得值?还是5%与20%的人口区别投射?有点细思极恐。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啊!6%家庭买50万元以上汽车,12%家庭选择20~50万元车,绝大多数家庭买不到高价车,消费差距清晰明显-有驾

顺便再提两句,买车时你有没有考虑过百公里的真实成本?腾势N9这类插混车,充电一次大概20元左右,油费不多算,折算下来综合百公里花费6~8元,算是比较经济了,是真实省钱吗?可能还得看车主怎么开。还有个小体验,我跟销售打趣:这车能不能北方严冬里还保持轮胎抓地靠谱?他耸耸肩:技术上没问题,就是咱这供应链冬季配套做好就成。

说实话,汽车行业的复杂度远超你我想象。中档价位大体功能丰富、但供应链的隐形博弈,研发流程中的技术权衡,渠道销售的拉锯,至于用户心理偏好和最终选择,那都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啊!6%家庭买50万元以上汽车,12%家庭选择20~50万元车,绝大多数家庭买不到高价车,消费差距清晰明显-有驾

留给咱们聊聊:未来供应链稳定了,研发黑科技频出,是不是大多数普通家庭也能真正实现买辆高配旗舰SUV?这个距离究竟还远不远?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