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骤降,5月汽车降价榜奔驰EQE SUV夺冠、宝马X1位列第15
价格大降。真的大降。你敢信吗。
奔驰EQE SUV,直接砍掉24.3万。榜首位置,毫无悬念。这不是促销。是割肉。是清仓。更是市场巨震的信号弹。
为什么是它?为什么现在?
电动化转型的阵痛。来得比想象中更猛。更狠。
曾经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如今也开始低头。放下身段。甚至不惜自损品牌价值。只为换取那一纸订单。那一丝喘息的空间。
降幅超50%。不只是EQE SUV。还有奔驰A级。还有EQS。一个售价百万的旗舰轿车,直降42.5万。这数字,足够买一辆不错的合资B级车了。
荒诞吗?现实就是这么魔幻。
豪华品牌的光环。正在被电池、电耗和续航里程一点点消解。
消费者还记得十年前加价提车的奔驰GLK吗?记得当年C级换代时万人空巷的盛况吗?
如今。换来了什么?是展厅里的冷清。是销售顾问疲惫的笑容。是后台不断跳动的降价审批单。
宝马X1,排在第15位。听起来不算太差。但别忘了。它的燃油版曾经是销量王者。如今却被自家的iX1挤进了榜单——电动版也降了。降了多少?数据没给全。但能上榜。说明力度不小。
更有意思的是谁?英菲尼迪QX55。第8名。这个几乎要被市场遗忘的日系豪华品牌。居然靠降价杀进前十。是垂死挣扎?还是最后一搏?
还有微蓝6。海鸥。驱逐舰05。名字越来越像国产剧主角。车型却越来越接地气。尤其是海鸥。五菱出品。低价走量。它不需要榜单位置。它要的是街头巷尾的随处可见。
这场降价潮。表面看是车企让利。实则是行业洗牌的前奏。
谁扛得住?谁先倒下?
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赛道上集体失速。BBA不再是“爸爸”。而是焦虑的追赶者。它们用真金白银的折扣。试图挽回流失的用户。可用户买账吗?
一位朋友上周去看车。原本打算入手宝马iX。结果发现同预算。可以买到蔚来ET7。或者理想L8。再或者。干脆等一等新款Model Y。
他说:“我突然觉得。花七八十万买一台宝马电车。有点亏。”
你看。品牌忠诚度。在产品力和智能化面前。不堪一击。
更残酷的是。这次降价。很多是“官方降价”。而非经销商层面的优惠。这意味着成本结构重构。意味着老车主的心在滴血。
EQS SUV降42.5万。那些几个月前刚提车的人怎么办?
只能默默安慰自己: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但心里那道坎。真的迈得过去吗?
我们总说中国汽车市场内卷。可这次。卷的是外资。是曾经不可一世的德系三强。
它们终于尝到了当年国产车在夹缝中求生的滋味。
但问题来了——降价就能解决问题吗?
短期或许能刺激销量。长期呢?品牌形象受损。利润空间压缩。研发投入受限。形成恶性循环。
看看隔壁手机行业。靠降价活下来的有几个?最终胜出的。是技术领先者。是体验颠覆者。是重新定义产品的那个人。
汽车也一样。
降价只是止痛药。不是解药。
真正的胜负手在哪里?在智能座舱的流畅度。在自动驾驶的成熟度。在补能网络的覆盖率。在用户社区的情感连接。
奔驰在降。宝马在降。奥迪呢?
别急。它已经在路上了。也许下个月。也许就在本周。某款e-tron系列也会加入战局。
而新势力们也没闲着。特斯拉随时可能发起新一轮价格战。小鹏刚刚发布了AI鹰眼视觉方案。理想继续在家庭用户心智中扎根。蔚来在换电站上越陷越深——但也越扎越牢。
未来六个月。会很精彩。也很残酷。
有人清库存。有人推新品。有人融资续命。有人准备退场。
作为消费者。你现在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但别光盯着那几万块的优惠。多问问自己:这车的三电系统可靠吗?车机更新勤快吗?售后服务跟得上吗?
24.3万的优惠很诱人。但如果三年后维修一次花10万。你还觉得值吗?
市场的天平。终于开始向消费者倾斜。
可我们要的。不该只是一次性降价。而是一个更透明。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汽车产业生态。
下次你走进4S店。不妨多问一句:这车。除了便宜。还有什么特别的?
如果销售答不上来。那你要小心了。
因为那可能意味着。它真的只剩降价这一条路了。
这场风暴。还没到最猛烈的时候。
准备好迎接更疯狂的六月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