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最近把新能源造车的“窗户纸”捅破了。这位搞了半辈子汽车的吉利老总直言:“现在有人说造新能源汽车简单,砸钱就行?那是没摸到门道。”这话搁网上一传,不少人都跟着琢磨——难不成那些新势力天天喊的“颠覆”,水分这么大?
我翻了翻吉利最近的发布会实录,李书福的话说得实在。他举了个例子,现在有些团队,弄套电池电机电控,找个工程公司攒几辆样车,就敢说能造新能源汽车。“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理儿,在这儿不好使。就像照猫画虎,画得再像也不是真老虎。汽车这行当,基本功才是根。没根的树,风一吹就倒;没根基的车企,早晚得栽。
为啥有人觉得造车简单?可能看着新品牌两三年就出车,营销做得热闹。可李书福看得透:“汽车工业是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马拉松的都知道,前半程冲太猛的,后半程准得掉链子。造车也一样,核心技术攒不出来,光靠堆配置、做广告,那是虚胖。就说三电系统,电池的能量密度、电机的效率、电控的稳定性,哪样不是实验室里熬出来、生产线试错试出来的?钱能买设备,买不来技术沉淀;能挖工程师,挖不来团队默契。
更让他揪心的是行业里的浮躁劲儿。“有些搞互联网的转行造电动车,到处忽悠。”李书福说得直白,“老百姓攒钱买车不容易,这么折腾我看着心疼。”这话戳中不少消费者的痛点——这些年见过太多新车上市时吹得天花乱坠,开两年小毛病不断,电池衰减快得离谱。汽车不比手机,外壳花哨顶什么用?车门打不开、碰撞测试不合格,伤的是一条命,毁的是一个家。
我有个修了二十年车的老同学,最近直摇头:“现在有些新车,拆开看线路乱得像蜘蛛网,焊接点能看出赶工痕迹。”他说现在年轻人买车就看屏幕大不大、辅助驾驶多炫,可真遇上事故,这些花架子顶不上一个扎实的白车身。李书福反复强调的“敬畏心”,在这儿就显出来了——造的是交通工具,更是几个家庭的平安。
其实不止李书福,这些年不少老牌车企掌门人都提过类似观点。一汽的老厂长就说过:“汽车是四个轮子载着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新能源造车潮火了几年,现在该冷静冷静了。不是说新势力不行,而是得明白,造车没有捷径。华为和赛力斯合作问界,前期砸了多少研发;比亚迪从电池做到整车,三十多年才攒下现在的底气。这些才是“厚积薄发”的样子。
说到底,汽车工业的竞争,最后拼的是谁的基本功扎实。就像种庄稼,靠歪门邪道就像打“激素”,长得快但不抗倒伏;老老实实施肥浇水,看似慢,秋收时才压弯了秆。消费者买车,也该多看看企业的研发投入、专利数量,别被营销话术带偏。毕竟,你买的不是个代步工具,是全家的安全感。
最后想起老辈人常说的话:“慢工出细活,功到自然成。”造车这事儿,急不得。
(内容参考:吉利汽车官方发布会实录、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公开解读、《中国汽车报》相关报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