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一位年轻的湖北青年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毕业,来到湖北十堰的东风汽车公司发动机厂。车间工人想考验这位名牌大学生,分配给他的任务是拧螺栓力矩。黄刚一干就是七个月。
三十多年后,这位曾经拧螺栓的年轻人已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军人物。2025年3月,商用车与自动驾驶领域资深专家黄刚正式加盟L4级自动驾驶公司白犀牛,担任公司总裁。
01 东风岁月,从基层到高管的淬炼
黄刚的职业生涯始于东风汽车公司发动机厂的生产一线。这位清华大学高材生没有选择捷径,而是扎根车间,从最基础的工艺员、试验员做起。
在东风发动机厂的八年时间里,黄刚几乎经历了所有基层岗位的锻炼——工艺员、试验员、团委书记、生产科副科长。
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全面掌控大型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8年,黄刚晋升为发动机厂副厂长,两年后任厂长。在发动机厂的十年历练,让他对汽车制造的全流程有了深入骨髓的理解。
2003年,黄刚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调任东风商用车公司副总经理。2005年,他出任东风商用车公司党委书记、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
在黄刚的领导下,东风商用车创造了中重卡行业的领先业绩。
2010年1月,黄刚出任东风商用车公司总经理,达到了他在东风汽车职业生涯的顶峰。六年的总经理任职期内,他带领这家中国商用车领军企业持续领跑市场。
02 战略视野,从经营企业到洞察行业
2016年6月,黄刚卸任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这是他职业生涯的又一个转折点。此后,他担任东风汽车公司战略规划部部长。
这一职位变化使他从经营单个企业跃升到规划整个集团战略的高度。
在东风汽车深耕的近30年里,黄刚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商用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他不仅积累了深厚的行业资源,更形成了独特的战略思维与运营能力。
黄刚曾总结自己在商用车行业多年的观察:“中国商用车智能化面临非常好的发展机会”。他认为,商用车作为生产资料,用户是理性的,只要技术成熟,能帮用户算得过账来,就会有客户买单。
他指出,中国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市场规模,比如干线物流有几百万台车的市场规模,每年有百万台车的新增销量。这种对市场前景的准确判断,源于他在东风汽车多年的实战经验。
03 跨界创业,从传统制造到智能驾驶
2016年后,黄刚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离开东风,加入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嬴彻科技。在嬴彻,他担任执行副总裁、首席产品官。
这一转变,标志着他从传统汽车制造向智能驾驶领域的彻底转型。
在嬴彻科技期间,黄刚主导实现了L3级自动驾驶卡车的量产落地。这是他职业生涯的又一里程碑,也成为中国商用车自动驾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022年3月,黄刚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分享了他的量产心得:“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与主机厂伙伴完成了ABCD四轮样车的试制和试装,累计完成超过200万公里的道路测试。”
2024年,嬴彻科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智能重卡前装量产,累计运营超过1.3亿公里。这些车辆在真实物流场景中表现优异,实现了“一安三省”——安全、省人、省力、省油的价值主张。
04 量产出击,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实践
在嬴彻科技期间,黄刚始终倡导“前装量产”的理念。他认为:“前装量产是必须跨越的门槛。真正能促进整个商用车行业智能化技术进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量产项目。”
在2024年的商用车自动驾驶大会上,黄刚介绍,嬴彻科技已经向市场投放了800多台智能重卡,累计商业运营里程达1.3亿公里。
这些车辆在商业运营中证明了自身的价值——自动驾驶比人工驾驶安全性更高,前碰撞预警和车道偏离预警比人工驾驶下降70%。
在黄刚看来,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必须遵循商业规律:“我们用3年的时间实现了重卡自动驾驶的前装量产,之后用3年的时间实现商业落地和运营。”这种循序渐进的务实作风,源于他在传统汽车行业多年的浸淫。
05 新的征程,无人配送的车规级标准
2025年3月,黄刚再次转身,加盟无人配送公司白犀牛,担任总裁。这位年近花甲的汽车老将,开始了职业生涯的又一次创业。
对于选择白犀牛的原因,黄刚表示是因为其在城市无人配送领域领先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商业化实践经验。他认为:“城市无人配送已经到了量产前的关键时刻”。
然而,与行业内急于扩张的激进做法不同,黄刚为白犀牛带来了更为稳健的策略:“在产品大规模投放时,还可能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战。目前行业还没有按照汽车标准来开发无人车,没有建立起一套相对成熟的产品开发和测试验证体系。”
他明确提出:“我希望用商用车的‘车规级’标准,把完整的量产及运营体系建立起来”。这一理念,正是他将传统汽车行业经验与自动驾驶技术相结合的精华。
06 产业思考,敬畏之心与开放合作
回顾黄刚的职业生涯,从传统汽车制造到自动驾驶创业,再到无人配送,他始终保持着对产业的深刻洞察与思考。
在2022年的演讲中,他特别强调了对行业的“敬畏之心”:“从事商用车自动驾驶技术的量产开发,既让人兴奋,又更让人心存敬畏。”
他解释道,当用3个月时间完成第一台原理样车Demo演示时,团队兴奋不已;但从原理样车到量产样车,却花了2年半时间,必须遵循严密的开发流程。
同时,黄刚也是开放合作的坚定倡导者。他认为:“商用车智能化离不开行业合作。自动驾驶技术落地,不仅需要商用车OEM车辆技术体系和整合能力,科技公司的软件算法和人工智能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商用车原有产业链的整体技术升级。”
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独自实现完整的能力闭环,必须以开放心态,互利合作,创新发展。
如今,在白犀牛位于北京的办公室里,黄刚正致力于将他积累三十多年的商用车全价值链运营经验应用到无人配送领域。
他的目标十分明确:用“车规级”标准打造无人配送产品体系。
从东风到嬴彻,再到白犀牛,黄刚的职业生涯仿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缩影。这位年近花甲的汽车老将,依然活跃在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的最前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