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卖车只赚67元,比亚迪净赚百亿,众泰被法院拍卖产线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赚大钱的行业,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分上一杯羹”?比方说,车市这么热闹,新能源一个接一个地扩张,看起来遍地都是机会。但实际上,真赚钱的有几个?这不,前两天一份上市车企中报披露出来,数据能把人看乐了:东风每卖一辆车只赚67块钱,比一双耐克鞋还便宜;比亚迪却能净赚155亿;众泰甚至到了产线被法院直接拆掉的地步,别说赚不赚钱了,今年能不能再复工都两说。

我一直觉得,这事背后不光是数字的问题,其实也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路上的宿命——优胜劣汰,几家欢喜几家愁。可惜有人忙活一阵,最后就剩个67元,甚至倒贴。你说,这图个啥?

首先啊,得承认比亚迪这两年真是风头无两。营收、利润、销量,全都是第一,没得黑。1500多亿净赚155亿,妥妥的优等生。新能源换道超车,老大们得抓住机会。不服不行,人家战略定得早,技术积累厚,还真跑出来了。那么,比亚迪凭啥行?“卷技术”嘛。现在新能源市场说白了就是卷,不管纯电还是混动,没人敢停。我经常想:当年一堆人拍胸脯说有钱都能造车,等真上马了才发现(资金和技术)都扛不住大风大浪。

再说东风(67元/辆),你想啊,每卖出一辆车还不够在大城市吃顿火锅的,图啥?你要是东风老总,每开一次董事会,聊到利润,心里能不冒虚汗?外面还都叫自己“央企王牌”,结果这一算细账,比黄牛党赚得少多了。想不通的人总会说,“是不是管理搞砸了?”但看看整个行业,这可不只是东风的问题,是“大象转身”的痛苦——历史包袱重、机制老化、转型慢,互联网那茬年轻车企一下子就卷死了大半老古董。

咱们回溯一下,“车企赚钱难,亏钱更常见”这事,早不是少数人的遭遇。榜上18家车企,7家净亏损,什么蔚来、小鹏、北汽蓝谷全在里头。你以为只要有销量就能扛住,其实内卷得不成样子。一个蔚来一辆车能亏10万,北汽蓝谷也赔3.4万,做一辆赔一辆,还不停地筹钱,靠股东续命。那这买卖图的是什么?面子?愿景?资本故事?有时候想,互联网讲故事至少流量大,新能源讲故事,烧的却是真金白银。

可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车企前仆后继?我想,还是总幻想“互联网奇迹”能在制造业里降临。当年“PPT造车”浪潮一波接一波,好像谁都能摇身一变,成为下一个特斯拉。结果呢,不少车企“高开低走”,烧光十几亿投资最后搞个PPT收场,甚至连产线都维持不了。

拿众泰来说,前几年好歹还能混个名号,这两年沦落到法拍产线。这说明一个道理——你再会包豪华车外壳,琢磨“溜门撬锁”的花招,核心技术没跟上,终究走不远。质问一句:要是做工业,光靠抄作业,真有出头之日吗?

回头再看,中国车企确实发展迅猛。营收破千亿的有三家(比亚迪、上汽、吉利),小鹏、零跑、北汽蓝谷营收增速都翻倍,谁都想咬一口市场分蛋糕。可大家都听说过,“增量市场红利终有一天会没掉”,到时候拼的就不是“谁还在涨”,而是谁能“剩下”。你以为销量越高越赚钱吗?其实去年销量翻倍的小鹏、北汽蓝谷照样巨亏,说明车越多,坑越深。

这里面“单车盈利”特别耐人寻味。什么叫“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小鹏、蔚来、北汽蓝谷、江淮,统统上榜。都在讲“规模换利润”,可玩的是白条,真赚到钱的没几个。只有赛力斯和长城单车能赚一万多,反倒是那些“老国企大集团”又卷又赔,拼成了“产量神话”,却成了“利润地狱”。

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看法很简单。中国汽车这场内卷,本质是“杀价拉人头”:为了卖得多,前期各种补贴、降价、送配置,用户当然得实惠,但这种打法能撑多久?一边是国外大厂被中国价格战打到瑟瑟发抖;一边是本土厂商越卷越惨,骨头都快不剩。有人说这是市场规律,问题是,补贴消失后,这批企业活着的能剩几个?

看到这,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车企在全球建厂、出海,打得顺风顺水,回到家门口却是血雨腥风?一个原因,国内市场太卷,创新项目一出来,一个月就能被抄得到处都是,“护城河”不到半年就被突破,最后剩下的只有价格血拼。你拼到最后还剩几分利润,不被拖死都算万幸——东风赚67块就是最直观的例子。你要说这生意不是情怀,那就是病态。

归根结底,中国汽车的今天,是被优胜劣汰倒逼出来的。想当年合资时代,卖一辆合资车利润厚得都能养活一堆配套商;到了新能源,技术门槛刚一降低,玩家全来了,但大浪淘沙下来,只剩王者吃肉、跟随者喝汤,剩下都得喝西北风。你做不到底层创新,就永远拼不过头部。

也许你会问,那中国车企怎么突围这困局?我的理解是,不是靠营销,不是靠补贴,也不是靠堆砌数据和PPT,而是靠真正做出别人学不了、摸不透的硬实力。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比亚迪的DM-i混动,赛力斯的一些技术突破,这些才是能扛价杀出的东西。要是还是眼盯着“多卖多亏”,没有自我造血功能,终归难改宿命。

有意思的是,“卖得好=赚得多”这路子在新能源这行愈发不灵光了。你看蔚来,一直想往“高端”冲,结果成本降不下来,卖一辆亏十几万。华晨能卖宝马,单车利润尚能有个六千,但不要忘了,中国自主品牌平均下来,利润还不如手机一个壳子贵。这现实是不是挺讽刺?

最后呢,还是那句话,中国汽车时代已经快进到了“少数派生存”模式。谁能熬到最后,不光看谁会营销,更看谁能“又快又稳”地出产品、降成本、提体验,一边跟国际大厂拼命,一边躲避国内刺刀见红的价格战。东风那个67块钱,看似讽刺,其实是整行业“拼刺刀”的缩影。

这事放眼长远,优胜劣汰未必是坏事,反倒能逼出真正的创新。前几年大家一窝蜂扎进来,觉得新能源红利是泼天富贵,现在都见识了实际门槛。故事还在继续,大浪过后,能笑着数钱的,终归只是极少数。

东风卖车只赚67元,比亚迪净赚百亿,众泰被法院拍卖产线-有驾
东风卖车只赚67元,比亚迪净赚百亿,众泰被法院拍卖产线-有驾

所以说,产业腾飞最快、走得最远的,永远都是那些真的有技术、有定力、有耐心的团队。“一阵风拉来的繁荣,随时能被另一阵风吹光。”谁若还想着“忽悠一把”,这一轮车市淘汰赛,能不能等到下半场开始都难说。想明白了这个,才不会哀叹“67元的辛酸”,也能看清楚下一个百亿利润的方向,得靠多少真功夫。

东风卖车只赚67元,比亚迪净赚百亿,众泰被法院拍卖产线-有驾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