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军:无论是豪华品牌还是主流品牌,传统燃油车的NPS均高于新能源汽车。这点我倒不是突然发现的,其实自己也琢磨过一阵。你说为什么?我以为主要还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认知偏差。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发展得飞快,渗透率大概在55%左右吧(这数字我没细查,但估算差不多),但即使这样,很多人对燃油车还是念念不忘。为啥?其实这跟我们的潜意识有关,大家对传统车的信任感明显更高一些。毕竟,油车的技术经过了百年检验,尽管偶尔自燃,也被看作正常现象——这车老了点,维护就行,没人会太过惊讶。
但说到新能源车,一旦出现事故,比如电池起火,立即就在网上炸锅。这个我不想道德绑架,但一定不能忽视网络的放大作用。有次我和朋友喝酒聊,他就说:电池自燃太恐怖了,没人敢轻易买。(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电池自燃的概率估算大概在1/2000,目前未必比油车低,主要是风险感知差异太大。你想,百公里油耗成本,就算是6L油,大概车型平均每升7块,算下来每百公里要40块油费;新能源电费便宜点,大概每公里0.2元,百公里20块左右,比油车还便宜,可就是觉得电池不安全。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公众对燃油车的可靠性认知要高于新能源?或者说,为什么大家在看到油车冒烟时,反应是不快,但对电池起火,反而会夸大其词?这里面的心理偏差挺明显。是不是因为,油车自燃事件很少被放大?一次真实报道,可能一两天就过去了。而新能源自燃,那一定会成爆点。可能就是放大效应吧。
对比一下,同样价格区间的车,比如一款中型SUV,燃油版往往更可靠或更被觉得耐用。我说的不是广告里的说辞,是实际体验:油车的发动机,在不乱改造的情况下,能跑十年没事的比较多。而新能源车,电池爆炸的案例一多,大家就觉得这车不安全。但又没想过,电池还能用几年?我觉得,这种偏见其实没有科学依据,主要是信息不对称。
我们的生活圈子,总是把出事这类型的例子无限放大。去年我朋友新买了特斯拉Model 3,刚买两个月,他就半开玩笑说,电池像个定时炸弹,买了怕喇叭也得考虑买保险。(这话真是笑中带刺,自我认知的偏差)我之前翻了个相册,看到他那两箱电子设备,手机、电池都放在一起,突然感觉,似乎电池安全也像我们放错了位置——太脆弱了。
这还让我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觉得,传统燃油车更靠谱?难道真的是因为安全感?还是因为惯?一方面,油车有着悠久的工业信誉,另一方面,新能源车还在成长的尴尬期。昔日的破碎车轮,逐渐演变成今天的焦点。
我个人猜测,除了技术本身的差异外,可能还跟维护惯有关。油车的维修点遍布,随便打个电话,十分钟就能预约到靠谱的技师。而新能源车,尤其是电池维护,现在还不是那么成熟。你在聊的朋友如果遇到电池问题,可得准备一大笔维修资金。这种潜在风险被能感知到,从而形成偏见。
这让我觉得,行业的供应链,也在影响着这些认知偏差。油车的零部件供应稳定,维护体系成熟。而电池供应链刚起步,品质良莠不齐。早几年,有朋友在修理厂听到的评论:油车故障率低,拆装方便,成本 predictable(可预测)。但对于一些新兴的电池品牌,说白了,没大规模大数据支撑,也没人敢打包票。
再说一个点,传统燃油车的高NPS是不是还跟偏好有关。维系消费者的,除了技术,还有感情——我用过几十年了,靠谱。 但我在某些车展看到,很多年轻人在考虑换更智能化、更屏幕的车型,似乎油车的优势在这个年龄段逐渐被削弱。到底未来燃油车还能靠得住多久?这个问题其实也挺难回答。
我一直觉得,咱们对安全感的认知总是被放大了,可能就是那点以为常的错觉。每次听到人们说,我还是放心油车,我就想,真的是因为油车更安全还是因为惯了那个感觉?等下一次电池自燃再被报道出来,又该怎么想?这事,或许还得时间来验证。
有个细节我没说:去年,我问我爸开油车训练多年的经验,他说油车出了毛病,修修就好,投个零件就能用。但对于新能源车,他又说电池一出问题,比我修发动机还麻烦。这些感受,是不是更多反映了我们应对变化的心态?可能还真是心理作用大于实际吧。
我还挺好奇的,未来哪些因素会真正改变这个认知?是技术的瓶颈突破,还是人们惯的改变?还是说,真正的安全与可靠,始终都在细节之中?充电的便利性、维修的成本,甚至是电池二手回收的难题。如果这些都能解决,大家还会觉得新能源汽车一定比油车差很多吗?不知不觉,又跑题了。
所以,问题留给你:你有没有觉得,下一次看到一辆油车自燃或爆炸的新闻时,会不会也默默地想:反正油车也会出问题?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