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汽车销售电话,买车前必听三句,句句戳心

最近这段时间,不少人的手机可能都挺忙的,除了各种通知消息,汽车销售打来的电话估计也占了不少。

就说我一个朋友吧,前阵子接到了理想汽车销售的电话,说他之前去看过的那款理想L7,现在有个2024款的展车,车子没上过路,一公里都没跑,可以直接优惠五万五千块钱。

算下来,顶配的Max版本,裸车价差不多就二十七万,而且还能同时享受国家和地方的各种补贴。

接到汽车销售电话,买车前必听三句,句句戳心-有驾

这个优惠力度,说实话,挺让人吃惊的。

要知道,理想汽车在前两年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价格很坚挺,不怎么愁卖,平时给点优惠也就是免息贷款或者送几千块钱的保险,像这样直接在价格上砍一大刀的情况确实不多见。

这件事其实不是个例,它就像一个小小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现在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发生着多么剧烈的变化。

以前,理想凭借着增程式动力和“冰箱、彩电、大沙发”的精准定位,在三十多万的家庭SUV市场里几乎没有对手,日子过得相当舒服。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理想自己想往纯电领域发展的路走得不算特别顺,而被它视为“根据地”的增程市场,也涌进来了大量的竞争者。

最典型的就是问界M7,凭借着华为的技术加持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一下子就抢走了非常多的客户。

除了问界,还有小鹏、蔚来这些老对手在不断调整策略,甚至连吉利、长城这些传统车企推出的新能源品牌,比如银河系列,也用极具冲击力的价格来抢占市场。

可以说,过去那种一个品牌舒舒服服躺着挣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大家都在拼刺刀,用价格、用配置、用服务来争夺每一个客户。

接到汽车销售电话,买车前必听三句,句句戳心-有驾

所以,当销售热情地给你报出一个“惊爆价”时,背后其实是整个行业为了生存下去而进行的激烈搏杀。

那么,面对这种看似“天上掉馅餅”的好事,我们普通消费者到底是该抓住机会赶紧上车,还是应该再冷静地观望一下呢?

在做决定之前,有几个现实问题确实需要想清楚。

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个“展车”到底是怎么回事。

展车促销,其实是汽车销售里一种很常见的降价手段。

不光是理想,就连之前一直宣称不参与价格战的蔚来,也搞过展车优惠的活动,优惠幅度通常都在三到五万块钱,吸引力确实很大。

从省钱的角度看,展车无疑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你想想,同样的一款车,配置、性能、质保都和新车一样,就因为它在展厅里被大家参观过、体验过,价格就能便宜好几万。

这省下来的钱,足够你交好几年的保险费,或者给家里添置不少大件了,怎么算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但是,便宜归便宜,我们心里得有杆秤,清楚地知道自己买的是个什么样的商品。

展车,顾名思义,它的主要工作就是被展示。

接到汽车销售电话,买车前必听三句,句句戳心-有驾

每天展厅里人来人往,总会有人开开车门、调调座椅、摸摸方向盘,孩子们可能还会在车里爬来爬去。

时间长了,车上难免会留下一些痕迹。

比如车漆表面,在灯光下仔细看可能会有一些细小的划痕;内饰部分,像方向盘、座椅、门板这些经常被触摸的地方,可能会有轻微的磨损。

这些瑕疵通常都很小,不影响使用,但对于追求完美、希望自己的爱车一尘不染的人来说,心里可能会有点疙瘩。

所以,如果你对展车动了心,一定要亲自去店里,花足够的时间仔仔细细地检查一遍。

最好是找个天气好的白天,把车开到光线充足的地方,从里到外,从上到下,每一个角落都看清楚。

同时,最关键的一步,是要把车辆的所有情况,包括是不是展车、公里数是多少、有哪些瑕疵、以及销售承诺的所有优惠政策,都清清楚楚地写在购车合同里。

这样才能保证你买得明明白白,避免日后出现纠纷。

总而言之,买展车就像是去淘一件折扣商品,你用更低的价格买到了使用价值,但需要接受它并非完美无瑕这个事实。

其次,就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现在买,会不会买早了?

等等会不会更便宜?

接到汽车销售电话,买车前必听三句,句句戳心-有驾

这种“等等党”的心态,相信很多人都有。

看着现在车企之间打得这么火热,今天你降八千,明天我送大礼包,总觉得价格还没有降到底,再等一等,说不定年底能等到一个更低的价格。

从大的趋势来看,这种想法是有道理的。

下半年通常是汽车销售的旺季,为了完成全年的销售任务,厂家和经销商往往会推出力度更大的促销活动。

特别是到了第四季度,各种新车型也基本上都发布完了,市场格局相对稳定,为了清库存、冲销量,价格上确实可能会有更多的松动。

但是,这里面也存在一个不确定性,那就是“库存”问题。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经销商,到了十一月、十二月,今年的销售任务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手里热门车型的现车就剩下那么几台,而想在年前提车的顾客却还有很多,这个时候你还会像之前那样亏本甩卖吗?

大概率是不会的。

当商品供不应求的时候,价格自然就会坚挺起来,优惠幅度也可能会相应地收窄。

所以,等待可能会让你等到更低的价格,但也可能让你面临想买的车型没现车,或者优惠力度反而不如现在的尴尬局面。

所以,一个比较稳妥的策略是,如果你确实有购车需求,可以把十一月份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察节点。

接到汽车销售电话,买车前必听三句,句句戳心-有驾

那个时候,传统的“金九银十”购车高峰刚刚过去,市场需求得到了一波集中释放,而厂家年底冲量的压力又逐渐增大,经销商手里的现车也还比较充足,各个品牌的价格策略也基本都调整到位了。

从各个方面来看,这可能是一个相对理想的入手时机。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国家的政策。

我们现在买新能源车能享受到很多实惠,比如免征车辆购置税,还有一些国家或地方的置换补贴,这些政策加起来也能省下一大笔钱。

但我们需要明白,这些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都是国家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刺激消费而采取的阶段性措施,它们是有“保质期”的。

比如,现行的购置税减免政策,虽然明确会持续到2025年底,但减免的额度是逐年递减的。

而那些地方性的补贴,可能随时都会因为财政预算或者政策调整而结束。

这就意味着,我们做购车决策时,不能只盯着汽车本身的价格,还要把这些政策的有效期考虑进去。

你可能会为了等车价再降五千块钱而多等了两个月,结果等来的却是某个补贴政策正好到期,里外里一算,反而还多花了好几千,那就得不偿失了。

就像前几年国家补贴政策要退出的时候,很多人为了赶上末班车,都挤在年底前下单,一度造成了提车困难。

虽然当时有些厂家为了留住客户,自己掏钱给用户补贴,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当下的优惠政策也是购车成本的一部分,在价格已经比较合适的时候,结合着现有的给力政策果断出手,把实实在在的优惠拿到手,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毕竟,车是用来开的,早买一天就能早一天享受到它带来的便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