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旷的4S店展厅,地板上还能看到灰尘里轮胎留下的弧线,一排排空荡的工位仿佛错过交班的剧组。玻璃门上贴着某个节日前的“促销活动”海报,褪色得和门外的秋阳一样无精打采。没人吆喝、没人接待,空气里只剩下陈旧油漆的味道和一摞无人认领的宣传单。这一切看起来更像是犯罪现场的初步勘查,而不是你期待中交新车的大喜之地。
如果你是走进这家深蓝汽车门店的车主,现在大概率会有点明白为什么“钱车两空”成了你最近最常在微信群复读的词语。明明新车的钱已经交了,但车、合格证,连带着那个笑得很职业的销售,都彻底消失不见了。
简单来复盘一下这波操作。丁先生,首付加贷款买了深蓝SL03,银行钱已经到账,销售却突然告知“合格证还在第三方”,像极了高考志愿表一直寄丢的倒霉蛋。警察来了,解决办法是一张临时牌照,合格证还得继续“耐心等待”。等着等着,门店里展车被拖、销售跑路、最后只剩下前台小冰箱和贴纸动物。厂家电话那边的经理顶多到场拍个照,留下一句“没办法”,把这种无力感推向极致。
任先生那边更直给:交了全款,亦没车没证。销售说“展厅车少因为在装修”,任先生信了,直接13万打包;回头一看,这门店不仅“翻修”得干干净净,连老板和微信都全线失联。一个活生生的购车合同截图,最后只能证明购车这事一度发生过。
转向厂家求助?客服中心五次反馈,五种状态。这家门店的“生死”,似乎只在深蓝后台的鼠标上有意义:今天还在营,明天已异常,过两天可能又“复活”了。让人想起前几年的加密币交易所,今天还给你发币,明天技术团队集体失忆。厂家声称“也是受害者”,听上去很体贴,只是欠缺点羞愧感。
作为一名习惯在事故现场数鞋印、捡烟头、扣纤维的旁观者,我不太相信绝对的受害者论。汽车门店能否存活,理论上是厂家用一套又一套规则、稽查、背调来严控的。这不是开张小卖部,连锅盖都能“萝卜章”上岗。你说经销商跑路厂家不背锅,就像说医院手术台出了纰漏,院方称“这是外包清洁工的错”一样荒唐。车主是在官方授权的招牌下掏的钱,出了问题,厂家难道只是一块更漂亮的门头?
这是个现代版的“扯皮链”:厂家说门店,门店说担保,担保说银行,最后全部闭店,只有等临时牌照和律师函来证明曾经发生的一切。撇开舆情压力,你很难界定谁是“直接责任人”。毕竟互联网不是法庭,“谁声音大谁有理”只在热搜里奏效。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人性的幽暗——毕竟这年头,谁家还不是上有KPI、下有“创新模式”?今年底深蓝调低50万的年度销售目标为38万,这数据缩水的速度,倒像是哪家PPT头部科技公司临时被“优化”掉的团队规划。留给车主的是“赶着降价促销买新车,最后以散场模式谢幕”的哑剧。合格证成了稀缺票证,外面开着深蓝的,有点像绕着城市兜一圈,还不知道算不算“无证驾驶”。
分析到这,还是要承认,针对经销商跑路,确实有厂家主动做了兜底,哪怕是公关行为。但也有不少像深蓝这样,把责任拆得精细,你打个400电话问进度,客服先查三分钟后台,查出来“正常”还是“异常”看当天的心情。谁都想把自己摘干净,毕竟“我们也是受害者”这句,放哪儿都是通关密码。车主的13万和10万,散在多方账户,看起来比悬案流水账还要复杂。
从证据链角度看,所有合同、汇款、发票都冲着深蓝的链路走,现在出了事,厂家不能只是个“品牌大号”,出门查查授权门店运营状态起码要比查油耗参数高效。很多消费者购车前选的是品牌,最后毁掉信任的,却往往是终端一线的邋遢。
这里还得再吐槽一句:互联网舆论场里,“官方回应”成了新型剧本杀,一句话能解释所有不便说明,一周换仨说法,谁都不必真的负责。你要说这门店跑路怪市场环境,也有点像把家里灯泡弄坏归咎地球自转。
冷静下来想想,这一连串的“没见到车”、“拿不到证”、“店里关门”、“厂家装傻”,其实就是对井然有序的消费市场的轻微嘲弄。不管你是两厢SL03爱好者还是纯粹围观群众,现在就算想去维权,也会发现流程远比查水表还要曲折。连厂家都说“自己也很受伤”,你只能叹口气:下次买车,或许先去查查店长朋友圈最后一次定位是不是还在本市。
有些故事,确实该留悬念。比如,这批买了“人去楼空”深蓝的车主,未来能不能等到厂家赔偿、合格证是否浮出水面,经销商老板会不会像“失踪人口”突然跑去自首?这些谜团跟你下午加班的可能性一样,随时都能反转。
但问题还是那个老生常谈——在以至于很无趣的周期里,消费者到底有多少底线被谁守着?一个在危机时刻只会说“情况不乐观”的品牌,能否支撑起他的销售目标,还是注定沦为一串多余的库存和一地鸡毛的口碑?这种局面,是无解循环还是倒逼行业改进的开端?不知道,不过你现在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下一个准备定车的“他”,你还信不信看起来很“官方”的那块牌子?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