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1堂公开课:品牌跨界必须算清这3本账

最近我一直在琢磨一个事儿,就是我们这代人,跟品牌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像谈恋爱,甚至追星。一开始是始于颜值,被发布会的PPT、酷炫的宣传片搞得心潮澎湃,然后陷于“人设”,觉得这个创始人敢想敢干,说的每句话都挠到你心里的痒处。最后,忠于“灵魂”,你觉得你买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张通往某个理想世界的门票。

这个过程,甜蜜的时候是真甜蜜,感觉自己是天选之子,用最值的价格买到了最懂自己的东西。但一旦“塌房”,那种反噬也是真的剧烈。你感觉自己被欺骗了,当初投入的每一分情感、在社交媒体上的每一次摇旗呐喊,都变成了抽在自己脸上的耳光。这种从“爱之深”到“责之切”的剧烈转变,充满了现代消费主义的黑色幽默。

小米汽车最近的舆论风波,在我看来,就是一场大型的、公开的“品牌恋爱关系破裂”现场。抛开那些真假难辨的“黑公关”口水战,我们能清晰地捋出一条主线:一个用互联网思维武装到牙齿的“优等生”,在踏入一个古老而严肃的行业时,遭遇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它的成功,源于那套我们熟悉的互联网打法;而它的困境,同样也源于这套打法。

我们不妨来算一笔账,一笔超越金钱的多层次账本。

首先是【金钱账】。这笔账小米算得非常明白。通过极致的成本控制、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颠覆性的定价,小米SU7在短期内获得了巨大的订单量。从商业角度看,这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成功开局。流量变销量,真金白银落袋,这一点上,没什么可争议的。对于早期用户来说,他们也觉得自己占了便宜,用一个相对低的价格,买到了一款设计、性能、智能化都“看起来”很顶的产品。这笔金钱账,在初期,是双赢的。

小米汽车的1堂公开课:品牌跨界必须算清这3本账-有驾

但问题出在另外两本账上。

第二本是【情绪账】。小米的品牌崛起,本质上是“情绪价值”的巨大成功。从最早的“为发烧而生”,到“感动人心、价格厚道”,再到雷军赌上人生声誉的悲壮叙事,小米一直非常擅长调动用户的情绪。米粉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身份认同。我用小米,所以我“发烧”,我“酷”,我支持“新国货”,我是一个“不被收智商税”的聪明人。

这种情绪绑定,在手机、家电这类消费电子产品上,是无往不利的。产品出点小Bug,系统更新慢了,大家哈哈一笑,刷个机或者去论坛吐槽两句,事情就过去了。因为试错成本极低。手机死机了,重启就好;手环不准了,无伤大雅。

但汽车完全是另一回事。汽车这个品类,它的底层逻辑不是“酷”或者“发烧”,而是“安全”。它的试错成本是生命。当一个品牌把用户的“情绪价值”拉满,让他们怀着“追星”般的热情去下单时,它其实已经欠下了一笔巨大的“情绪负债”。用户期待的是一个完美的偶像,一个不会犯错的“神”。可现实是,任何工业产品,尤其是在生命周期初期的复杂工业品,都必然会暴露问题。

小米汽车的1堂公开课:品牌跨界必须算清这3本账-有驾

当致命事故发生,当营销上的“小聪明”(比如那个著名的小字备注)被扒出,用户的情感账户就瞬间从“爱”的正值,崩盘到了“恨”的负值。这种崩盘,远比一个普通汽车品牌出事故带来的冲击要大得多。因为大家对一个成熟稳重、甚至有点“班味”的老牌车企,预期本来就不高,就是个代步工具。但对小米,大家投入的是真感情。这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背叛感,才是舆论发酵最底层的燃料。

第三本,也是最关键的一本账,是【相对收益与机会成本账】。

小米在面对舆论危机时,选择了一个非常“互联网”的应对方式:将矛头指向“黑公关”。雷军呼吁行业抵制网络乱象,这话说得当然没错。但放在那个时间点,这个动作的“机会成本”就高得离谱。

我们拉长时间轴看,历史上任何一个“浓眉大眼”的品牌,在崛起过程中都会遭遇质疑和攻击。特斯拉早年因为Autopilot事故,被媒体和公众按在地上反复摩擦;苹果的“天线门”,乔布斯一句“你们拿手机的姿势不对”,成了公关史上的经典反面教材。

小米汽车的1堂公开课:品牌跨界必须算清这3本账-有驾
小米汽车的1堂公开课:品牌跨界必须算清这3本账-有驾

成熟的企业家最终会明白一个道理:在涉及核心问题,尤其是安全问题时,与公众进行“谁对谁错”的辩论,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失败。因为你放弃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建立“信任”的机会,而选择了去打一场你永远赢不了的“舆论战”。

公众真的是傻子吗?真的分不清合理的质疑和恶意的抹黑吗?不一定。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家没有时间和义务去当侦探。大家只会看你的第一反应。当车子在严重碰撞后起火、车门无法打开时,公众最朴素的关切是:这到底是个例还是设计缺陷?如果我的车也遇到类似情况,我能活下来吗?

小米汽车的1堂公开课:品牌跨界必须算清这3本账-有驾

在这个节骨眼上,企业最优的策略,是把姿态放得比地板还低,用最诚恳、最透明的方式去回应这种安全关切。哪怕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启动一个公开、可追溯的调查,邀请第三方机构介入,都远比把锅甩给“黑公关”要高明得多。

因为前者是在为品牌的“信任账户”充值,虽然短期内可能面临股价下跌、销量受损的阵痛,但长期看,你收获的是市场的尊重和一个“敢于担当”的品牌形象。而后者,则是在疯狂透支自己的“信任账户”。你把本该用来解决问题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了“证明自己无辜”上。这在公众看来,就是一种心虚和傲慢,一种典型的“甩锅”。钱江晚报的评论,其实就是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官媒不是在站队,而是在提醒一个明星企业,不要忘记自己的基本盘是什么。

所以,整件事的内核,在我看来,是一个关于“适配性”的深刻教训。小米带着一套在消费电子领域被验证过无数次的、极其成功的“增长黑客”打法,冲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产业维度。这套打法强调速度、强调流量、强调用户情绪的快速调动和变现。而汽车产业的本质,却更像是一场关于“信任”的马拉松,它强调冗余、强调敬畏、强调对极端情况的绝对负责。

小米汽车的1堂公开课:品牌跨界必须算清这3本账-有驾

这就好比一个百米冲刺冠军,用尽全力去跑一场马拉松。起跑阶段他可能遥遥领先,引来全场欢呼,但随着赛程的拉长,他会发现自己的呼吸节奏、肌肉耐力、能量分配策略,完全是错的。他越是用力,就越是会提前耗尽自己。

小米汽车的1堂公开课:品牌跨界必须算清这3本账-有驾

我写完上面这些,自己也在反思。我们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或者投资者,从这件事里能得到什么启示?我觉得至少有一条:在评估一家公司,尤其是跨界进入一个全新领域的公司时,不能只看它的财报和发布会。更要去看它的“企业基因”和“文化惯性”。

它过去赖以成功的核心能力,在新领域里,到底是资产,还是负债?它有没有为了适应新领域的规则,而主动“格式化”掉自己一部分的旧思维?这种自我革命,比任何技术创新都更痛苦,也更稀有。

一家习惯了赚“快钱”和“流量钱”的公司,能不能沉下心来,去赚“慢钱”和“信任钱”?这或许才是小米汽车这堂公开课背后,最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的问题。至于那些纷杂的口水战,不过是这堂大课上,一些无关紧要的背景噪音罢了。共勉共戒。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