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正在汽车圈里发生。
你要是去逛逛车展,会发现场面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过去,大家都是围着新车,听销售人员滔滔不绝地讲这车的马力有多大、加速有多快、配置有多豪华。
可现在呢,很多人是一边拉开车门感受内饰,一边低着头在手机上划来划去,那个专注劲儿,好像手机屏幕里藏着什么购车秘籍。
他们看的,正是小红书。
这个变化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大问题:为什么今天我们买车,不再只信专家的评测和厂商的广告,反而更愿意去听一群素不相识的“网络邻居”怎么说?
车企们又为什么非得挤破头地往小红书这个看似跟汽车不怎么沾边的平台里钻?
这事儿得从我们买车的思路转变说起。
以前买车,看的是一本本厚厚的参数配置表,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决定了一辆车的好坏。
但现在的人越来越明白,车是用来开的,是用来生活的,不是用来看数据的。
销售口中那个“超大后备箱空间”,听起来很吸引人,但到底有多大,其实心里没个谱。
可要是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位妈妈发的视频,她轻轻松松地把一辆折叠婴儿车、一套露营用的桌椅,还有一个28寸的大行李箱全都塞进了后备箱,那个画面的冲击力,比任何“XXX升容积”的冰冷数字都来得直观和震撼。
同样,产品手册上吹得天花乱坠的“智能座舱”,也很难让人有实际感受。
但如果有位车主分享说,在一个下大雨的堵车傍晚,孩子在后座哭闹不止,她打开了车里的星空顶和舒缓音乐,车里瞬间变成一个静谧的小宇宙,孩子看着“星星”居然慢慢睡着了。
这种“哄睡神器”的真实体验,一下子就戳中了很多带娃家庭的心窝。
如今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早就身经百战,自带一套“反推销”雷达。
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听你讲什么,而是会主动去挖掘真相。
销售员还在热情介绍,他们可能就冷静地打断说:“等一下,我先在小红书上搜一下这款车的车主都是怎么评价的,看看大家总结的缺点有哪些。”他们想听的,是那些已经把车开回家的人,在日常使用中遇到的各种细枝末节。
比如,有分享带孩子出门,哪款车的后排空间更方便安装儿童座椅;有宠物主人吐槽,哪款车的座椅材质特别容易粘毛,清理起来简直是噩梦;甚至还有人会讨论,车里哪个角落的设计刚好能稳稳地放下一杯咖啡。
这些问题,听起来都特别琐碎,但恰恰是这些未经任何包装的真实细节,构成了我们用车生活的全部。
它们比任何官方宣传手册都更有说服力,因为这些分享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真实的生活场景。
根据平台数据显示,小红书上对汽车感兴趣的用户已经超过两亿,每个月关于汽车内容的搜索量高达四亿次。
这些庞大的数字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通过看别人的真实分享,来帮助自己做出那个花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重大决定。
既然消费者的决策阵地转移了,车企的营销思路自然也得跟着大变样。
传统的汽车营销,就像一个大漏斗,先花大价钱投广告,把尽可能多的人吸引过来,然后通过一层层的筛选,最后找到那些真正想买车的人。
这种广撒网的模式,不仅成本越来越高,效果也越来越差。
而小红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玩法,它不靠硬砸钱,而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影响。
这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车企不再是粗暴地把人群定义为“三十岁左右的男性”,而是可以借助平台的数据,把目标人群画得非常精细,比如“生活在二线城市、热爱周末带家人去露营、家里养了条狗的新手爸爸”。
接着,针对这样具体的人群,车企推送的就不是冷冰冰的广告了,而是能引起他共鸣的生活场景内容,比如“开上这辆车,如何轻松搞定一次完美的家庭露营”。
当这位爸爸被这些内容打动,真的买了车,并且体验很好,他很可能会写一篇笔记分享自己的喜悦。
而他的朋友,或者关注他的人,很大概率也是一群有着相似生活方式和需求的人。
这样一来,一个真实的口碑就像一颗石子投进湖里,激起一圈圈信任的涟漪,精准地扩散到更多可能感兴趣的人群中。
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人传人”模式,建立起来的是长期的信任,一篇几年前的优质分享,到今天可能还在持续不断地为人答疑解惑,这是任何快餐式的广告都无法比拟的。
光说理论可能有点干,我们来看看几个国产品牌是怎么在小红书上玩出花样的。
比如比亚迪旗下的高端品牌仰望,它推出的仰望U7是一款售价高达百万级的国产新能源车。
面对早已被国外传统豪华品牌占据的市场,如果它还去跟别人硬拼参数,很难占到便宜。
仰望选择了一条非常聪明的路——不拼参数拼美学,不讲豪华讲文化。
它敏锐地抓住了当下国人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和小红书上的文化类博主合作,把汽车冷冰冰的工业设计,解读成充满东方韵味的艺术品。
有建筑设计师发笔记,分析U7的车身线条如何与中国古代徽派建筑的马头墙设计相呼应;有国风爱好者把车开进中式庭院里,拍出了一组“现代行宫图”的大片。
这些内容看起来完全不像广告,更像是一群审美一致的朋友在交流心得。
通过这种方式,仰望U7成功地在高端人群中建立起了“有文化底蕴的中国顶奢”的形象,最终带来的潜在客户线索量翻了六倍多。
文化,在这里成了最高级的“推销员”。
再看另一个新品牌乐道,它的首款车L90主打家庭用车市场,这个领域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
乐道没有去强调自己的配置有多高,而是把焦点放在了解决家庭出行的各种“痛点”上。
它在小红书上发起了一个关于“前备舱”的话题,通过大量真实用户的分享,展示了这个通常被忽略的空间能有多好用:爸爸用它来放全套的渔具,妈妈用它来装从超市采购回来的两大车物品,甚至有宝妈分享,紧急情况下可以把它当成一个临时的操作台,给宝宝换尿布,再也不用在狭窄的后座手忙脚乱。
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场景,精准地打动了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用户。
乐道卖的已经不单单是一辆车,而是一种更从容、更便利的家庭生活方式。
这波操作下来,对它感兴趣的人群数量大幅上涨,其中有强烈购买意愿的用户更是提升了两倍多。
无论是仰望用文化打动人心,还是乐道用场景解决痛点,它们都证明了一件事:今天的汽车市场,光声音大已经没用了。
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这辆车到底能不能融入我的生活,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
而小红书之所以成为车企们必须争夺的下一站,正是因为它天然就是一个汇集了海量真实生活场景和真实用户体验的平台。
它让车企不得不放下身段,从一个只会念参数的“说教者”,变成一个愿意倾听用户心声的“朋友”。
那些率先想明白这个道理,开始认真研究用户生活、用心和用户对话的品牌,无论它是新势力还是老牌巨头,都已经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