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劝”成为企业的潜在法则,iCAR 的新战役正悄然进入关键阶段。 去年底上市的V23,因为价格与用户期望不符,引来一轮退订潮。
公司并不就此认输,先后推出积分赠送、0元换购科技包、承诺大定全退等一系列安抚措施,才让销量的下滑处于可控区间。 究竟这次靠“听劝”能否真的把局面扭转,成为舆论焦点。
数据不会说谎。 年初至8月,iCAR V23 累计销售39,979辆,月均不足5000辆。
这个区间放在10万多元的新能源SUV阵营中,谈不上高光。 与此同时,iCAR 03自2024年全球上市以来,销量一直徘徊在低位,呈现逐月下滑态势。
品牌设定曾把2026年前景定在100万辆的高位,但现实像一堵墙,距离目标越来越远。 集团内部对这家曾经由董事长亲自站台的“新花样”车企,显然不能继续沉默。
好消息来自9月底。 新款“2026款超级V23”正式上市,短短两小时就收获了12,018张订单。
市场像被点燃了一样,热度回升成为桌面新闻。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次的胜利是否只是一次短暂的反弹,还是能成为真正的转折点?要看它能否在满足热爱性能的同时,稳固地扩展用户群体。
新车的改动,像是给老胎换新的过程。 力道的提升是首要。
两驱版的最大功率从100kW跃升到185kW,四驱版从155kW提升到335kW,动力数据甚至接近高端豪华性能车的水平。 电驱系统也做了“升级套餐”——前驱采用青山三合一,后驱则换成汇川高性能六合一,推重比达到232PS/t,动力水平超出不少同级车型的预期。
V23S 还新增了一键BOOST狂暴模式,最高输出达到110%,0-100km/h仅4.5秒,满足那些对速度有极致追求的用户。 续航与充电方面,改款同样给力。
全新换装的宁德时代电芯,配合80.16kWh容量的大电池包,官方续航可达550km;160kW 快充,30%到80%只需20分钟。 这意味着日常通勤与周末出游之间的时间成本被进一步压缩,极大提升了用户的实际用车便利。
操控方面的提升也不含糊。 五连杆独立悬架、P-EPS电子助力转向、i-AWD鬣蜥电四驱,以及专业赛车团队的技术加持,让这款车在赛道上的表现不仅仅是纸面数据。
官方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层面也给出了“最快登顶沙漠珠峰量产电动SUV”的成绩,2分38秒34的总时速,以及在3.2公里浙赛中1分50秒的成绩,成为话题点。 对于产品定位,iCAR 的高层说法是一群“年轻心态、热爱生活”的人群,需要一款有特色的新能源车。
产品在持续迭代的同时,也在努力解决用户的痛点:先前的仪表盘缺失让驾驶者在观察速度等信息时需要扭头看中控屏,这在行驶安全上并不可取。 新车改为全液晶仪表,尺寸虽不大,实用性却明显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老款车型的“拓展空间”并未被抵消。 新车仍保留29处拓展接口、多处1/4螺口,外观件也可快速拆装,改装体验远超多数同级竞争对手的标准化思路。
这种“像玩具车一样快装拆”的理念,在新能源方盒子这个市场并不多见。 在造型上,厂方的态度更是克制。
2026款超级V23坚持“让经典造型继续惊艳”的原则,内部几乎没有大刀阔斧的改动,目的在于让老用户的基因继续留存,同时把核心性能和配置拉上新台阶。 品牌高层明确表示,外观的冲击力已经足够,未来要用“内在价值”的提升来证明这是一款值得依赖的车型。
从集团层面看,iCAR 被视为奇瑞的新特区。 尹同跃多次强调,集团对它的支持没有上限,未来会以更充足的资源推动其走向新能源第一阵营。
近期人事调整也传递出同样信号:李东春出任iCAR 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营销中心总经理,直接打通了营销资源与国际化渠道。 李东春的上任,在V23销量达到6565辆的当月表现出色,但他清晰地给出底线——月销1万辆才算站稳脚跟,未来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细分市场的深耕,二是全球市场的扩张。
对细分市场的打法,李东春给出两条逻辑。 第一,细分市场的容量决定了理论上限。
若产品够优秀,能满足更广泛用户的需求,爆款并非不可及。 特色车型的确有天然的“轻装上阵”优势,虽然单一市场容量不如主流车型,但竞争也不那么激烈,成功概率往往更高。
全球市场占比极低时,还能通过小众定位实现“从边缘到中心”的跨越。 第二,国内市场日趋拥挤,容量有限,海外市场的拓展可有效撬动销量,让品牌走出单一市场的局限。
海外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依托奇瑞丰富的出口经验和全球资源,建立一个覆盖4大洲50+国家的销售网络。 渠道与用户运营同样重要。
iCAR 营销团队正在尝试以城市场景、热门话题和生态体验为载体,组织一系列动态体验和共创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产品改进与用户关系深化。 海外市场的“出海”正在被放在更高的优先级,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稳定的销售与服务网络,为品牌的长期增长打好基础。
挑战也在前方。 2026款501四驱高阶版的定价从13.98万元跳升至15.48万元,涨幅达到1.5万元。
在“加量不加价”的大环境里,这样的定价逻辑显得格外刺眼。 若没有相应的智能化与体验提升来支撑高价,短期内很难得到广泛认同。
与之相比,零售市场里同级别的智能化体验已经成为刚需,像零跑 B10 600激光雷达版,价格仅12.98万元,却在智能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这一对比,给iCAR的价格策略敲响了警钟。
对“智慧座舱”的短板,iCAR 需要正视现实。 虽然新款在动力和续航上有大幅跃升,智能化水平仍是短板之一。
市场上,智能座舱和高级辅助驾驶的期待,不在停留在简单的外型升级。 要在方盒子这块蛋糕里站稳脚跟,补齐智能化短板是关键,但这一步的难度也最高,因为它不仅要投入,还要兑现到真实的用户体验中。
对比国内头部玩家,iCAR 的路并非没有参照。 若要在竞争激烈、容量有限的市场中实现突破,单靠“产品力”并不能解决一切。
品牌要么通过更高的溢价能力,要么通过更强的用户忠诚度来维持增长,二者不可偏废。 在这条路上,奇瑞的资源是底座,但想要把“高端基因”真正植入 iCAR,还需要更多的组织变革与市场验证。
综合来看,iCAR 的未来走向并非一成不变的“硬件升级越猛越好”。品牌定位需要更清晰,需要在细分领域实现真正的“第一”,同时把全球化的网络搭建得更扎实。 成本控制和性价比的平衡,是必须要拿捏的难题。
若能以更务实、可执行的策略去定位细分市场,结合全球化的布局与持续的产品迭代,iCAR 仍有机会在方盒子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你怎么看待这场“听劝”的考验?在你眼中,iCAR 的定位究竟该偏向哪条路:坚持高性价比的真实体验,还是继续追求逐步提升的高等级感?在全球化的浪潮里,方盒子要不要更早地进入海外市场,还是先把国内市场稳住再说?开放讨论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