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车价格集体跳水,新能源豪车却悄悄涨价?
最近去楼下修理厂换机油,师傅一边拆着滤芯,一边嘴里嘟囔:“现在开油车的都能省钱了,你看看那些宝马、奔驰、奥迪,全都在降价。”我顺手刷了下手机,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BBA车型——3系和C级以前动辄三十多万,现在22万就能落地。奥迪A6L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直接干到30万左右。听说有个邻居前阵子刚把老款奔驰C卖掉,还没等新车提回来,这价格又跌了一大截,差点气得他想找销售理论。
其实今年八月开始,不只是德系豪华品牌在降价,就连沃尔沃、雷克萨斯这些二线也跟着“跳水”。据小区微信群里聊,有人看中了凯迪拉克XT5,说比去年便宜了快十来万,“林肯那个导航还带中文语音播报,比我家旧途观强多了”,结果路虎也跟风打折。有人调侃,是不是进口豪车趁新能源转型这会儿要抢回点市场份额?但真说起来,这场价格战背后,其实是传统燃油阵营的无奈。
德系这波降价,我听销售顺嘴一提,就是想趁中国消费者还认品牌溢价,多卖几辆。“薄利多销嘛,总比库存压仓库强。”宝马一开始销量确实蹭蹭往上爬,可惜后来大家都学精了,一线全员拼低价,保量成唯一目标。有师傅讲,“你看奔驰那空调面板还是塑料壳呢,但只要标够亮,有人愿意买。”日系那边更惨,本来纯电玩不过国产新势力,只好卡罗拉、荣放统统砍到骨头,再把重心挪去北美,“美国补贴给得狠,我们还是搞混动靠谱。”
欧洲品牌有点两头下注意思:既想守住中国市场,又盯着美国建厂避开能源成本。有一次维修间隙,一个技师感慨:“以后国内4S店是不是都改成智能电动车门店啦?”前阵子看到鸿蒙智行门头挂在原来的奥迪展厅外面,也算是一种变迁吧。
其实燃油垄断优势早被冲破,从问界M9出来后,那些20-30万区间不再是合资专属地盘。过去靠加配置赚利润,如今直营模式直接让经销商压力减轻不少。我表哥去年买的某款国产SUV,用的是“自适应巡航+全景天窗”,才15万能拿下——他说这个配置,以前只能出现在四五十万级别。“你看座椅通风,还有自动泊车,都快赶上进口旗舰版咧!”可惜传统合资就剩最后一道防线,只能靠疯狂打折续命。
但话又说回来,为啥新能源反而越来越贵?其实群友分析过:主要心理预期问题。一方面老牌国产一直被当作低端代表,现在突然翻身做主,让不少60后70后觉得“不值那个钱”。他们总念叨国货该便宜,要买还是信进口。但年轻人倒是不吃这一套,对智能化和国货崛起赞不绝口。我同事就是忠粉,他说尊界S800用华为技术,全家出游不用担心续航焦虑,还能远程控制空调。不过现实中,大多数长辈依然认为“洋货才配叫高级”。
还有一点容易忽略,就是新能源产品升级太快,比如固态电池消息满天飞,上个月朋友圈还有人在晒试驾体验,说动力响应贼猛。但实际上主流大众SUV领域,新技术推动成本下降,新款上市时反而会出现限时优惠,比如OTA升级赠送高速辅助驾驶功能。这种冷门配置以前只有顶配才有,现在逐渐普及。据技师闲聊,其实厂家怕的是渠道垄断失效,经销商纷纷转投新势力怀抱,也难怪部分车型加速退市或甩卖库存。
如果哪天新能源汽车真的一家独大,没有竞争对手,也许加价套路会卷土重来。不过目前来看,还有很多技术瓶颈没突破,比如自动泊车偶尔识别不到斑马线、“固态电池明年见”这种传言满天飞,并没有谁敢躺平收割利润。倒是燃油阵营已经触顶,每次保养完,看见技师擦汗吐槽一句:“以后我们是不是要改修充电桩喽?”
至于未来怎么走,小区停车场里每天都有新的故事——昨天刚好碰到隔壁阿姨,她准备换掉用了七年的雅阁,看中了最新上市的一台智能纯电SUV,说内饰像客厅一样舒服,但最终还是犹豫了一晚上,到底选哪个还没定下来。这行情变化太快,人心思变也是常事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维修圈闲谈、小区微信群及销售随口透露等生活片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