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地震?一汽红旗回应:就调了个新能源部长!

当“架构调整”四个字在汽车圈出现时,多数人会条件反射般坐直——是不是要裁员了?是不是要换赛道了?是不是要放大招了?但这次一汽红旗的“大动作”,却让全网笑出了声。9月2日,有媒体爆料红旗搞了“新一轮架构调整”,涉及三大子品牌、成立新品牌中心,听起来恨不得把公司拆了重造。结果内部人士轻飘飘一句:“就新能源营销事业部换了个负责人,其他没动。” 好家伙,合着全网媒体熬夜写的分析稿,到头来是给红旗的“人事微调”当了免费宣传?

人事地震?一汽红旗回应:就调了个新能源部长!-有驾

一、从“All in新能源”到“只换个部长”:红旗在玩“战略过家家”?
2023年初,红旗在新能源战略发布会上喊出“All in新能源”,声音大到隔壁比亚迪都探头看了一眼。当时徐留平董事长站在台上,手握话筒说要“推动全系车型电动化转型”,台下闪光灯咔嚓一片,仿佛下一秒红旗就要把特斯拉按在地上摩擦。结果两年过去,红旗的“All in”变成了“All 看”——看别人卷价格,看别人推新车,看别人抢市场。

这次“架构调整”就是个典型例子。媒体报道得有鼻子有眼:“新能源营销事业部独立运营”“成立新品牌中心”“人事变动涉及多人”。结果内部人士一盆冷水浇下来:“事业部本来就有,业务微调而已;人事就动了个徐洋,因为原负责人肖肖调去海外了。” 翻译成人话:公司门牌没换,工位没挪,就工位上坐的人换了个名字牌。

更魔幻的是,这个“被调整”的新能源营销事业部,2024年卖了11.5万辆车,2025年目标却定到了25万辆——相当于一年要多卖13.5万辆,增长117%!这是什么概念?比亚迪2024年新能源增长才30%,特斯拉也就50%。红旗倒好,直接喊出“翻倍还拐弯”的口号,然后告诉大家:“别担心,我们换了个营销负责人,搞定!”

网友说得扎心:“要是换个营销负责人就能多卖13.5万辆,那比亚迪早把余承东挖去当CEO了。”

二、三大子品牌“三国杀”:红旗到底想打谁?
2023年上海车展,红旗宣布搞“三大子品牌”:金葵花(高端)、新能源(纯电)、节能车(燃油+混动)。当时业内一片叫好:“终于不搞大水漫灌了,知道细分市场了!” 结果两年过去,消费者看着红旗的车标还是懵:“金葵花和新能源到底有啥区别?节能车是不是就是老燃油车换了个马甲?”

这次架构调整又说“新能源和节能车营销事业部独立运营”,听起来像是要让两个部门“PK”。但问题是:红旗2024年总销量41.2万辆,新能源才11.5万辆,剩下30万都是节能车。相当于节能车是“大哥”,新能源是“小弟”。现在让“小弟”和“大哥”分家过日子,大哥会真心帮小弟吗?

更搞笑的是“成立新品牌中心”。过去两年,红旗又是请明星代言,又是搞线下体验店,钱没少花,但消费者记住的还是“老红旗”的影子。有车主吐槽:“我买红旗HS5,销售非说这是‘金葵花’系列,结果车机系统卡得像老年机,这就是高端?” 现在把“内容中心”和“体验营销中心”捏合成“品牌中心”,难道换个名字,就能让消费者忘记“油改电”的车卖30万?

三、人事调整:从“研发大佬”到“营销新兵”,红旗在赌什么?
这次调整有个细节耐人寻味:4月刚上任的销售公司总经理王立军,是搞研发出身的。他之前在一汽研发总院待了10年,管过项目管理、质量保证,就是没碰过营销。现在突然让他来卖车,是想让“技术思维”拯救营销吗?

可现实是,红旗2025年1-8月才卖了29.54万辆,完成全年目标的59%。按这进度,年底最多卖44万辆,离50万还差6万辆。王立军急了,可能觉得“营销不行换营销的人”,于是把新能源营销事业部的肖肖调去海外,换了徐洋。

徐洋履历挺光鲜:一汽-大众奥迪东南区总经理、红旗节能车营销副总。听起来像是“卖车老手”,但他面临的问题是:红旗新能源现在没爆款。2024年推出的天工08、05、06,销量加起来不如比亚迪宋PLUS一个月卖得多。有经销商吐槽:“天工08定价28万,续航才500公里,客户来看了一眼就去买特斯拉Model Y了。”

更要命的是,红旗把宝押在了“外部合作”上。今年3月,红旗宣布和零跑汽车合作,要用零跑的LEAP3.5技术架构。零跑是谁?一个2024年销量才8万辆的新势力,自己都在亏损。网友笑称:“红旗这是找了个‘病友’一起治病?” 用别人的技术造自己的车,消费者会买账吗?有网友锐评:“以后红旗新能源车主见面,是不是得说‘你这零跑技术的红旗,开着咋样?’”

四、25万新能源目标:是“画饼”还是“真敢想”?
2025年卖25万辆新能源,意味着每个月要卖2万多辆。但红旗2024年新能源月均还不到1万辆,2025年1-8月更是只字不提新能源销量——估计是拿不出手。要完成目标,除非下半年每月卖3万辆,这可能吗?

看看对手:比亚迪2025年1-8月新能源卖了120万辆,特斯拉卖了80万辆,就连问界都卖了15万辆。红旗拿什么跟他们抢?靠情怀?有车主说:“我爷爷开红旗,我爸开红旗,我也开红旗,但我不能为了情怀,买一辆续航虚标、充电慢的车。”

更扎心的是“钱”。红旗2024年营收没公布,但一汽集团2024年净利润才30亿,还不够比亚迪一个季度赚的。红旗要想年销25万新能源,得建多少工厂?招多少工人?投多少研发?这些钱从哪来?靠国家补贴?还是靠母公司输血?

五、国企转型的“通病”:红旗不是一个人在“折腾”
其实红旗的“雷声大雨点小”,不是个案。很多国企转型都这样:战略喊得震天响,落地时却畏首畏尾。为什么?因为“怕担责”。搞架构调整,万一销量下滑,谁负责?换负责人,万一新人搞砸了,谁背锅?所以宁愿“小打小闹”,也不敢动真格。

就像这次调整,明明新能源是“战略核心”,却只敢动营销部门,不敢动研发、生产、供应链。有内部员工透露:“我们研发部门还在搞燃油车发动机升级,说‘节能车不能丢’,新能源项目组就几个人,天天加班也赶不上进度。”

这种“左右摇摆”的结果,就是错失时机。2023年“All in新能源”时,比亚迪还没坐稳头把交椅,特斯拉Model 3还没降价。现在两年过去,新能源市场已成红海,红旗才想起“独立运营”“换负责人”,早干嘛去了?

六、结语:别让“架构调整”变成“遮羞布”
红旗是中国汽车的“长子”,国人对它有感情,也希望它能站起来。但感情不能当饭吃,销量不能靠喊口号。这次架构调整,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应急”——离25万目标还差得远,先换个人背锅。

真心建议红旗:少搞点“三大子品牌”“新品牌中心”的噱头,多看看消费者要什么。20万以内的纯电SUV,比亚迪宋PLUS、特斯拉Model Y在厮杀,红旗能不能出一款续航600公里、价格20万的车?3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蔚来、理想靠服务和体验站稳了脚,红旗能不能别只堆配置,把车机系统、售后服务做好?

别让“架构调整”变成“遮羞布”,也别让“All in新能源”变成“空话”。毕竟消费者买车,看的是车,不是“调整文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