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刚看到全新一代大众Tiguan EV的渲染图,心里就有些小激动。650公里续航,基于800V架构,这对于这个价位的SUV来说,不是开玩笑的数字。说实话,我还真没想到Tiguan会这么快在电动化路上走这么远。
事情是这样的,我前两天和一个老朋友聊天,他正好是某合资品牌的供应链主管。聊天中他说:目前800V架构普及的难度,比想象中要高不少,尤其是在中型SUV上,控制成本很麻烦。我当时心里一惊,单从供应链角度看,800V高压系统虽然效率高但关键零部件得重新适配,凌乱的供货网络不是一两天能打理好的。这就意味着大众背后可能下了很大功夫,或者说在成本投入上毫不手软。但他们敢砸这笔钱,得是看准了市场风向和用户的续航焦虑。
你知道,像特斯拉Model Y和蔚来采用的就是800V架构,能支持更快的充电速度和更高的效率,650公里的续航听起来舒坦,但实际表现还得看电池包体积和控制策略。我刚才翻了翻笔记,大众之前的ID系列续航普遍在450-500公里区间,这加码到650公里,差了快30%,哪怕电池组没变大太多,也得是能量密度突破了吧。但说到这里,我又得打住——毕竟他们官方没公布具体电池容量,也没提是单电池技术的提升还是包装改进。再说,电池技术演进快,有的时候厂家将就点写续航数字,也会软一软。
设计上,Tiguan EV的跨界元素挺讨喜,双色车身还有D柱LED灯,确实增强辨识度和个性化。我听修理厂的小李说,他在处理几个跨界车后,发现那种双色拼接如果没设计好,雨水脏了很难清理,维修时拆装比普通单色版复杂不少。别看这些小改动看着好看,增加了用户日常使用的小麻烦,这算不算设计上需要权衡的点?你们咋看?
动力选择上,单电机和双电机均有,多少给了消费者选择的自由。单电机版本大概率能满足日常通勤和家庭需求,双电机版本则对动力追求高的人更合适。估算了一下,照这么给续航和动力匹配,顶配双电机版起步价格至少会比现款燃油Tiguan贵两万到三万人民币(体感价格,不确定),这个价位的竞争格局非常激烈。思考一个问题,买这车的人,差两三万会因为动力版本选择买放弃吗?我觉得肯定会有影响,尤其是它对标本田CR-V EV和福特Mustang Mach-E,后者在用户圈子里已经形成了性价比实际体验的口碑。
说实话,我以前提到800V架构普及难度,我觉得大众可能会被成本压垮,或者是续航虽然高但电池老化快(这两年锂电池热管理大家都很关注)。现在想想,有点偏激了。厂家的热管理系统和算法优化会是关键,他们对细节的打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过反复试验才成型,比如这段先按下不表。对了,上个月车友群里有人爆料他朋友的ID.4电池还没满三年,续航就掉了10%多,这点老化问题确实令人担忧。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款车的尾部设计?贯穿式尾灯和TIGUAN发光标识,说白了是想让它在夜晚一眼就能认出来。想象一下晚上在大街上排队等红灯,后面的车撑着灯光就像活了,挺有安全感的。销售张哥跟我讲:这灯如果坏了,修一次大概要上千元,算是潜在成本。谁会真的在意这小细节?很大一部分用户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没细想到这点,只是估计),直到灯坏了,才开始头疼。
说到成本,我随口算了下,丰田bZ4X的电池包大概是71kWh,续航约500公里,算下来每公里电池成本成本在1.4元左右(粗算),大众这车650公里,假如电池容量提升到80kWh以上,成本肯定蹭蹭往上爬。想想每公里成本涨那么多,用户买回去,后期维护和保值率会高吗?这部分市场还真就是个黑洞,估计不少人买的时候没算进来。
我这几天跟一个熟悉点的朋友聊,他就是干4S店的销售,问他怎么看Tiguan EV,买的人多了,修得也多,保养周期不一定短,充电还得注意充电桩匹配,尤其是800V的没那么普及。他这话里的小烦恼,可能是很多潜在买家的顾虑。你平时充电桩都用得顺手吗?车企做产品的时候能不能真的兼顾以上这些尾巴问题?
那些双色车身,想必不是所有客户都会买。毕竟多了油漆工艺,掉漆和色差风险增加,保险费率也不能一概而论。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去年在某车展上就有类似双色处理的车出现了返修案例,还是别看着时髦,用户体验上往往得花点心思。
这么看来,大众如果能把这些细节处理好,Tiguan EV绝对可能是下一个爆款。但这档子事,真没法单看渲染图和官方数据,得拿到车、开起来、用起来才靠谱。你说,他们会不会像传统车一样,在电动车上也走先拿量,再改进的老路?还是这一代真能一步到位,摇身一变成了技术和消费者体验的双赢?我心里还没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