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卖1万2的雅马哈JY110,当年被人笑贵,如今二手拍出2万3,还出了30周年纪念版
我记得当年,刚入行不久。朋友开了辆雅马哈JY110,说实话,我还挺惊讶的。那时候,这车刚出来,价格硬是飙到1万2。在那个全民经济刚起步、很多家庭还在用32寸彩电的年代,能卖出这个价,虽说有点贵,但其实在山寨车横行的市场背景下,也算是技术和品牌叻。
我还记得,好多同行都打趣,说:这个车怎么这么贵?买个摩托车都能买三辆了。当时,JY110算是不折不扣的入门级运动街车。小巧、轻便、动力还算可以,那会儿不到100公斤,轮胎也很细,跑得还挺快。可惜,毕竟当年的小伙伴啥都懂的眼光都觉得:贵得离谱。我当时心里也嘀咕一句,怎么说呢,这车在工艺和用料上,有点超标,比如那油缸,钢圈都挺扎实,可能用料一点都不亏。
马上想到的,就是供给链。那会儿,国产品牌还没那么强势,进口配件,尤其是像这类细节的冲压件、车架焊点,都是进口材料进口工艺,硬件成本就高。你那时国内钢材还没有现在那么成熟,配件的进口,占了成本的半壁江山。所以,价格贵,也就不奇怪。之后,我还听修理工说:这车不比国产货,焊点细腻,零件匹配精准。倒是有点外行人理解不到的小东西——比如车身上的金属金属油漆,是用进口漆喷的,光泽和附着力都比国产好的多。
问题也来了。那时候,很多人不理解贵的车值不值钱。鲜有人关注,进口零件供应链的稳定性。遇到配件紧缺,尤其是在保修期快到的时候,很多车主吐槽:修个灯泡都得等3天,想想都肉疼。毕竟,零件还要从海外调配,送货慢,还得看关税、物流情况。
我的心里也对这个价格不太认可,觉得:也就是说,2万块左右,能买个还算运动的小车了,自己掂量掂量承担性价比。我那会儿还推测——这车,可能未来还是会有人喜欢,毕竟小巧好跑,配合那一头进口发动机,还是挺吸引年轻人。但又觉得,这个车,排量太小,动力有点鸡肋,还不够成熟。
几年后,市场角色开始转变。大概是在2005年前后,我发现二手市场上,JY110的价格,并没有崩盘。相反,像我刚才翻了翻笔记,当时二手价在2万3左右浮动。你说,这价钱涨了点?没错,但我觉得最关键的是: 30周年纪念版的出现,给这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毕竟,这车的稀缺性增加了。
我还特意打听了个消息,可能是厂商买来了库存零件,推出了一批纪念版,车身上多了点特别的涂装,不仅亮相出场,可能也让收藏价值直线上升。这个市场并不那么理性。有时,车本身没变,价值却因为特别版或潮流追捧变得贵了。这让我想到,收藏品和二手车的差别,其实有点像艺术品。是不是觉得奇怪?就是差不多的逻辑。
我一直挺困惑的。价格一直在反转。当年以1万2卖出,大家觉得太贵。几年后,二手拍卖能拍出2万3。这涨幅明显比正式渠道的保值率高多了。是不是因为市场对这类小众、经典的东西逐渐认知?讲真,我从厂家的商务角度来看,这和供应链、零件稀缺性、市场心理有很大关系。
但我也在反思。很多人可能不懂,像这车的品牌故事不厚重,只是一个跑得快的小摩托。在性价比上,比赛中、竞争对手,比如五羊本田、宗申,价格更低、配件更易得。这些都是真实的,有实际对比。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还注意到,二手车价格受很多因素影响,像年份、里程、车况、甚至车主的保养惯。我估算过,0-50公里/年的车,保值率可能达到70%——这是我在实际交易中体感出来的。这比我预料的还高。虽然没有特别庞大的样本连续观察,但心里数告诉我,这个车的市场逐渐有趣起来。
说到供应链,不得不提,可能这也是为何价格会涨,因为稀缺的零件、进口供应的不稳定,让人觉得买一台纪念版的价值,不只是外表漂亮,更像是拥有一段时光。这让我想到:买车其实就像买老酒,慢慢陈放,才有价值。
要是问我,这车未来会不会继续涨?我只想说,谁知道呢。或许,再多几年的经典收藏熟悉后,会不会有人觉得,原本贵的车,变成了值钱的古董?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没想得太透,看能不能再遇到个奇怪的收藏家,有空带我去看一眼车库。
你会不会想,下一辆,买个早死早火的产品,还是慢慢升值的老经典?毕竟,二手市场背后,藏着太多看不见的故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