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小刘嗓子已经哑了,手里还攥着三份意向书:“上周刚加推的楼栋,一上午就订出去8套。 有人直接刷500万定金,连样板间都没看。 ”
这个六月才开盘的项目,去化率97%,两个月卖了29套,3710平方米,蝉联三亚成交榜“双料冠军”。
整个三亚上周住宅成交量环比暴涨96.5%,167套新房被抢空,连安居房都卖爆了。
政策松绑点燃购房潮
2025年成了三亚楼市的转折点。
年初,海南甩出一套“组合拳”:非户籍居民购房社保要求从5年砍到1年,本科人才缴1年社保就能买;多孩家庭额外多一张“房票”;最狠的是首付,首套15%,二套25%,直接刷新中国最低纪录。
政策落地像捅破一层纸。
外地客群蜂拥而至,省外买家占比冲到77%,不少人带着“自贸港封关”的预期押注三亚资产。
“以前凑首付得掏空六个钱包,现在凑100万就能撬动600万的房。 ”房产中介老陈翻着手机里的成交记录,“七月单周房价冲到4.5万/㎡,照样有人全款抢。 ”
明星盘杀疯了
招商林屿间的爆发并非偶然。
项目贴着崖州湾公园,划片南开公学和上海世外双语学校,生态+教育双王牌,精准戳中高净值家庭软肋。
开盘当天,165㎡以上大户型两小时清空,销售举着喇叭喊:“后面排队的别等了,下次加推得九月! ”
主城区的半岭温泉板块同样厮杀激烈。
保利栖山雨茗的安居房项目,靠着政府定价比市场低40%的优势,单周成交25套,挤进销量榜第二。
看房团大巴每天往工地拉人,沙盘边挤满举着计算器的夫妻:“六折房源,错过这批下次摇号更难”。
豪宅卖成“离岸硬通货”
三亚湾的海棠悦府售楼处,更像一场富豪社交局。
穿香奈儿套装的女士指着364㎡大平层问:“这套能看到免税城吗? ”销售躬身递上激光笔:“露台正对中免大厦,封关后零关税购物十分钟直达。 ”
7月数据暴露了真相:三亚3万+/㎡的豪宅销量占比从去年23%飙到43.5%,中旅馥棠公馆一套600㎡顶复总价3600万,开盘即秒光。
买家逻辑很直接,海棠湾一线海景地块基本绝版,200米内禁建、限墅令卡死供应,这类资产被称作“离岸硬通货”。
“封关后这里就是中国版迈阿密。 ”一位北京科技公司老板签完合同,转头对助理说,“资产放这儿比港股安全。 ”
安居房截流,商办遇冷
刚需客群正被政策推向另一个战场。
三亚11个在售安居房项目五个月卖出223套“日光盘”,医生教师群体凭特批资格插队抢房。
西海岸新高理想城售楼处里,商品房展厅冷清清,隔壁安居房签约台却排长队。
刚摇到号的电工小张攥着合同嘟囔:“商品房首付再低也得百万,这儿六折拿下,还带学区。 ”
冰火两重天的还有商办市场。
上周三亚住宅卖167套,商办产品只成交18套。
万科公园里勉强卖4套夺冠,中交国际自贸中心的销售守着空荡展厅刷手机:“写字楼? 企业都在等封关政策落地,现在谁下手啊。 ”
土地战场暗流涌动
开发商在三亚湾海坡地块的争夺,暴露了更疯狂的预期。
辽宁方大集团砸钱拿下海棠湾两幅地块,楼面价拍到20441元/㎡,创海南宅地历史第二高。
“面粉贵过面包”的故事重演,周边新房现价才3.8万/㎡。
某房企投资部人士在土地拍卖会后抽烟叹气:“上头命令必须补仓三亚,哪怕赔钱赚吆喝。 ”
崖州湾新盘万科三亚湾借势重启,样板间直接摆出游艇会VIP权益卡:“买我们400㎡户型,送三年游艇泊位使用权。 ”
销售诡秘一笑:“隔壁项目连这招都不敢跟。 ”
本地人的沉默旁观
狂欢中夹杂着本地年轻人的无奈。
主城区新房断供超一年,普通住宅价格冲上4万+/㎡,月薪六千的酒店前台小林被迫迁往乐东租房:“老家拆迁款只够买半套公寓,不如去海口碰运气。 ”
中介老陈翻出手机相册里泛黄的二手房广告:“这业主挂300万急售,三个月没人看,最后240万包税成交。 ”
安居房抢不到,商品房买不起,三亚的撕裂感从未如此赤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