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昨天发了个消息,说每天智驾数据都能搜集到一亿公里的图片和里程。这个数据量,听着挺厉害,但到底意味着啥?这就像是你每天在朋友圈发一次,有时候觉得人们关注度没那么高,但其实积少成多,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有点门道。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比亚迪目前的车型几乎全都升级到智驾版。这个趋势一看就明:销量领先的布局,基本都往这个方向靠。先不说智驾技术的深度,只从这个数据收集量上讲,比亚迪比很多竞争对手都占优势。每天一亿公里的数据,别说普通用户,就是修理工都能感受到:信息量巨大。这些数据可用来训练模型,渐渐让自己的智驾更聪明。
哎,又得说点生活比喻。比亚迪就像个勤快的学生,瞬间能洒出一堆题库(场景、决策),训练模型。可是问题是,拿一堆题库还不一定就会做题。你说华为那些公司,早就突破了这个阶段。他们利用云端世界模型,直接用人工智能生成长尾场景——可能难度很高,但是真正的L3、L4里,这才是王道。否则光靠自己积累数据,慢慢磨刀,可能会被追赶者甩几条街。
这让我想起一个细节:人们平时用车,几乎很少用到智驾版(自我车主的反馈)。我试了下,我的智驾版基本没用过。部分原因是担心,危险感觉还没放开手。可偏偏,日常跑起来的豪车级别自动泊车,也不是几家能做到的水准。比亚迪的底气在于,他早就为自动泊车做了个兜底设计,这点算是自信的体现。消费者对这块还是存疑。有人说,我宁愿自己操作,这玩意再调调。这就像是在低风险场景下先试探,毕竟,开智驾还是得抖搂胆量。
奇怪的是——每天一亿公里,几乎没见到太多视频分享。这种沉寂说明啥?估计车主们不咋主动出镜,反正我认识的几个老司机都挺低调。可能因为,有的车主觉得用智驾没啥特别,没必要晒。更别提,那些真正用的人也是个少数——我觉得大多还是试水心态。你有没有想过:是不是现在的智驾体验还不够让人信任,才导致消费者不爱露面?
这里又转个弯:昨天跟一个修理店的小哥聊天,他说:你知道吗,很多车在修理时检测到的智驾雷达、摄像头,光看屏幕都觉得脏了,该换了。这其实透露两层:一,有些用起来不稳定,体验打折;二,硬件的维护成本还挺高,比设计和软件复杂多了。供应链换装频繁,有点像手机屏幕总得换一样。
或许有人会问:比亚迪这数据多了,可技术到位了吗?嗯,这得看个人定义。我觉得,1亿公里还差点意思,毕竟这个数字不是越大越能代表成熟。华为那边不止在收集数据,更在云端搞生成模型,追求真长尾,这才不用担心单纯数据量大不代表技术强。可能比亚迪要赶上这块,还得再努力点。
说句题外话:前几天琢磨了下百公里的能耗,粗算下来大概在15-20L油的范围,纯电车型的电耗在15-20kWh/100km(估算,这个区间还得看装了啥电池)。智能化、自动驾驶,要不就能帮降低能耗,要不就会让用车变贵一截。像我朋友的比亚迪秦,换个200多公里续航版本,保值率估算还在一半左右。这种平稳似乎还没有成为趋势。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全民智驾还像童话?真正能全民用起来的车型,还遥遥无期。比亚迪也知道,靠打磨数据和模型,谁都能做到救火式升级,但想要真正突破,还是得硬核出圈。造智能召唤出了点火花,但还很不流畅。其间,某些方案(比如更先进芯片、更智能传感器)还需要时间。
对我倒有个小疑问——或者说,好奇:比亚迪的低端市场能不能撑到明年?一些小城镇用户,连自动泊车都没有用过,尚未接受高端的一些体验。而且,自动驾驶的安全感,还得等技术真正大面积落地,消费者才会放开。
还想问一句:你觉得,低调的用户是不是一种优势?还是真的,就怕老百姓都不敢用,技术再成熟,也难以成为普惠。要不要我们都试试大胆点,有时候,越是小心翼翼,反而掉队。
我猜这个路段还得再看几个月,尤其是等下一次大规模OTA更新,能不能带来更明显的质变。毕竟,数据在跑,路在脚下,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许只差一个关键的瞬间。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