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去附近的4S店转了一圈。听店员说,补贴撤了,有些车都要加价才能提出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政策变脸,我其实早就期待着今年金九银十是个刀字。以前总是抱着希望,觉得补贴一退,车市就完蛋了。你说,补贴真能拉动销量?我心里猜,有需要的早就买了,不着急的都在等,等车企最后拼优惠,误以为真能捡到一波便宜货。
我攥着手机,一边琢磨着那些各类消息,一边跟朋友说:你说,车商到底赚了多少?我觉得,补贴本身其实是给商家画的圈,咱们消费者真遇到实惠的事少得可怜。他也笑:其实我觉得,行业里早就有个默契,就是这点补贴,最后都是被商家夹在中间。普通消费者像我,除了一点点心理安慰,啥都没捞到。说完还嘟囔:反正我觉得没必要死等,反而得看清楚,谁是真赚,谁在贱价打拼。
估算一下,按我的一般经验,这次补贴资金用完,差不多能带动的销量也就几千台,属于样本少估算,可能偏高偏低一成二左右。可我感觉,真正起作用的,还是那些一车难求的车型,涨价成本都不好算,操控供应链都是心跳一样的快。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一堆2025年车型渠道策略的字眼。记得上次一次调价调到关键节点,销售压力坏得很。一辆中型SUV,预算大概在15-20万,补贴前,成交价160亿左右;补贴一走,涨了几百块都有人晕菜。我觉得整车价格的隐形弹幕就在那边,厂家调价、渠道调毛利夹缝太深,消费者像我,都在摸索什么时候是安全边际。你会不会觉得,一些车型价格粘性很大,似乎买不买并不那么由价格决定?
对比一下,一些同类车,比如类似配置的A车和B车,差距其实挺大——有人说,A车卖得好,手里有浮动能调整,有空档给点优惠,B车要么就死等要优惠。就我观察,A车的车价弹性更强,讲真,卖车的物流更灵活一点,供应链环节跟得顺,资金回流快。到底是研发有优势,还是渠道策略巧妙?很难说。
这让我想起,从供应链角度看,好比我们买菜。菜场里,一根葱从田里到饭桌,要经过播种、收割、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一环环,每个环节都影响价。就算是菜贱点儿,也得保证品质和效率,否则就像车价砸出来的价格陷阱。车企或多或少也是这样。技术研发?某种程度像农艺改良,关键还是效率,供应链成熟度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重要。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我一直没细想过,为什么车企研发一款新车,成本都不透明,尤其是零件成本。是不是因为供应链那块,像个黑箱?我试着想,假设零件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一个零件调个价,利润就能变天。配件厂给汽车厂的利润空间,真的是暗流涌动,但这个暗流究竟在多深,我又不能轻易说。
我印象中,某个修理工老哥私下说:你们消费者不知道,那些零件价格,上上下下一天能变几次,利润空间能有多大?尤其是一些非核心配件,基本就是价格战,一瓶油、一个滤芯,可能差个50块钱算不了事,但整车算下来,就差一两千。这让我觉得,他说得有点夸张,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哦,说回刚才提的车型个别价格粘性。我心里琢磨,是不是科技越跟不上,价格就越高粘?比如说,自动驾驶感知系统就像厨房里用的调料,别看只有几块钱,影响整个菜肴的味道。车型越复杂,配置越多,原料越讲究,价格就越难调。反正,我觉得,技术越复杂,价格越像个天花板。
这让我又想起一个奇怪的猜测:难道车企内部其实早就知道,补贴最多也拉不动实际销量,都是做面子工程?你说,政府发点补贴,车价能便宜到哪里去?最终还是商家统领市场,优惠都变成了包装——其实不是真的市场价。这也就难怪,最后那些优惠套餐都是机票价格一样虚高。
我现在还在琢磨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明年金九银十还能像去年一样火?我觉得,汽车要想再像去年那样爆,可能得靠一波白菜价,而这白菜价不是靠补贴,而是靠库存清理。你要说,消费者有需求吗?当然有,可搞得像房子,想买就得看排期和置换利润。我个人偏向看,短顺应是个时代迷局。
微妙的事情就是这样,你以为车子买到手了,就像我买了个手机,装了两个 App,却不知道底层复杂得不行。最终,那个细节才是实在的:辆车在你手上那一瞬间,能不能靠谱,才是真正的价值。
嗯,真心还在期待,哪天能用个黑科技的小配件,让我开得更开心,也更省心。我对未来的预感,总觉得每次技术突破,似乎都夹杂着一堆藏在暗角的手脚。
你说,埋在心底的那个疑问: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真正能享受到的实打实的实惠在哪?又或者,是不是越等,最后得到的,其实只是库存折扣的末班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