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柯达的困境,捷达会不会重蹈覆辙还真不好说,尤其在市场竞争激烈自主品牌崛起的背景下,品牌面临的压力可不止一点点。你看去年全年,斯柯达在国内的销量竟然只剩下1.2万台?月销千台的节奏,基本上等于卖废品。很多行业的朋友都说,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在坊间闹得很厉害,但我觉得,这次真不是没有可能——关键还是市场份额被蚕食严重,品牌影响力在持续减弱。
我琢磨了一下,主要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自主品牌快速崛起,技术和性价比都追赶得快了。比如像上汽大众那边,价格能降到啥程度我都记不清了。去年我朋友买的宝来,花了不到10万,配的还是1.5L自然吸气,这比我一年前买的合资车都便宜好多。于是,作为廉价替代品,斯柯达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因为在调价大战中,品牌调性变得模糊不清。很多年轻人觉得,买个国产新车折腾几千块,似乎也没错。
捷达也是一样。去年销量掉了四分之一,降得挺厉害。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初,销量在12万辆一线徘徊,和2023年的16万辆比,差了四万多。这还不是真算最大损失,咱们假设品牌未来还能撑一两年,实际上这还是在主动退出的边缘。一车典型代表:VA3、VS5,没有任何所谓的技术亮点,基本是刚出厂那会的大众平台再堆些酷炫外观,基本毫无技术创新的痕迹。不会有人觉得,低价买个装样子的车,是靠技术吃饭的。
你说新能源浪潮来了,说白了,就是以情怀取胜变得越来越难。捷达那一批车,除了基础的空间和油耗,几乎没有啥新时代标签——比方说,自动驾驶、智能互联、纯电续航。现在不做改变,如果以后市场只看技术和价值,它就像个返璞归真的古董,最后倒是很尴尬。
我刚才翻看了点资料,李师傅(修理工)跟我说:这些车,没啥新意思,反正都能跑。可能只是在等待被淘汰的那一刻。其实我自己也没有明确猜测:会不会像捷达一样,彻底消失?这事我还真没底气,但从供应链角度讲——我估计,谁都知道,底盘和技术的成本占比小不了。比如百公里用油和电成本,我粗算一下,30块左右;再加上车辆折价率,可能未来五年内,值个5-6成,也就是差不多十万元就能买到。
但这个行业有个奇妙的点,除了价格,用户更在乎价值感。我问过一两个销售,你觉得,用户买捷达的心理是啥?他们说:图便宜,没追求,反正好开就行。这其实反映出,很多普通家庭对汽车的理解还停留在工具阶段。而且,尝试用生活中的比喻——就像买个二手手机,谁会在意芯片是不是刚出货?只要能用就行。
也有人会奇怪:你说,捷达没核心技术,和那些自主品牌抢市场,不就像比拼价格战吗?没错,这逻辑没毛病。但真市场不是只看价格,还看品牌调性。自主品牌还能做科技+娱乐结合的车,而捷达的短板,就是没啥创新点。或者说,能继续走低价走量的路子,可能已经越来越艰难。
自主品牌崛起,会带来什么?我觉得一定会有限度。因为它们还是依靠价格打折战术维持市场,但很快就会碰到创新的瓶颈。你不觉得吗?这其实是个微妙的周期。我一直在想,汽车行业到后期未必看技术了,更像是一场品牌和心理价值的博弈。
(这段先按下不表)
也许我还漏掉了些:像是新能源车的成本转化、渠道的变革,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想象一下,未来的汽车销售,不再像现在一样去4S店排队,而是用手机一点,几天后就能上门取车。这些新玩法,能让像捷达这样重度依赖线下渠道和传统价格战的品牌死得更快不一定。
我真希望,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新的突破——也许是更智能的性价比产品崛起,或是更懂得价值交换的用户体验。你觉得呢?如果让你设计方案,你会把捷达推向哪个方向?我自己其实没怎么细想过,但猜测,未来或许要像那句话说:让用户心里有个归属感,比单纯便宜更重要。
反正,行业总在变。我们这些旁观者,能做的,就是多留个心眼,别让自己买的车,还没用到第三年就丢掉了。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像这些传统品牌,其实还藏着很多潜力,只是不知道,未来的道路到底到底会怎么走?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