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月了,当年能买北京两套房的日本豪车,还是没出ICU。
我刚试驾完东风日产N7,这车确实有点意思——静谧性比老款轩逸强了一大截,底盘调校也终于有点“贴地飞行”的意思了。可当我看到它月销刚过6000辆的数据时,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这可是曾经在中国卖一辆能换二环两套房的日产啊。
如今,它却深陷亏损泥潭,连续四个季度净亏,本财年一季度直接亏掉1157亿日元(约56亿人民币),是日系三强中唯一亏损的车企。九个月前,高管说公司只剩12到14个月“呼吸窗口”,现在呢?还在ICU插着管。
这辆曾以“公爵”之名让国人仰望的日本巨头,到底怎么了?
一、从“二环两套房”到“月销跌三成”:日产的断崖
1992年,第七代日产公爵高配版卖72万,能在二环买两套房。 那时候的日产,是“豪车启蒙”。空调、助力转向、真皮座椅、车载小冰箱……这些配置,别说家用车,连很多公务车都配不齐。
2000年后,轩逸登场。省油、耐用、保养便宜,成了家庭用户的“三件套信仰”。2020年,轩逸全年卖出54万辆,登顶中国乘用车销量冠军。东风日产更是连续八年销量破百万。
可时代变了。
2023年,中国自主品牌市占率首次过半。比亚迪、吉利冲进全球销量前十,而日产却跌出榜单。 上半年,日产中国销量27.96万辆,同比下滑17.6%。今年前五个月,有五个月销量同比下滑超三成。
不是中国人不爱车了,而是我们不再迷信“日系三宝”——省油、耐用、保值。
新能源车来了,理想、问界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了标配,“移动行宫”的定义权,早就易主了。
二、试驾N7:日产终于“醒”了一点?
今年4月,东风日产N7上市。这是日产在中国市场真正意义上的首款“中国主导”新能源车。过去30年,产品定义权在外方手里,这次,东风日产终于拿回了方向盘。
我开了一圈N7,有几个细节让我觉得:日产,终于开始懂中国了。
第一,静谧性。
老款轩逸跑高速,风噪胎噪像在耳边开拖拉机。而N7用了双层夹胶玻璃、主动降噪,车内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出风声。这不是堆料,是态度转变——以前日产觉得“省油就行”,现在知道“安静也是刚需”。
第二,底盘调校。
N7用的是前麦弗逊后五连杆,参数不惊艳,但调得舒服。过减速带时,车身起伏小,不像某些电车“一颠三晃”。日产把“贴地感”保留了下来,这是30年家轿经验的沉淀。
第三,空间利用率。
我身高1米78,坐在后排,膝盖离前座还有两拳。这车轴距2米88,后排地板纯平,中间乘客终于不用“劈叉”了。 对比某些“油改电”后排凸起的车型,N7这点很实在。
但问题也明显。
动力响应偏保守。 踩电门,前半段温柔得像在哄孩子,后半段才有点冲劲。这不是技术不行,是日产骨子里的“稳重”基因还在作祟。 可现在的消费者,要的是“一脚电门,推背感拉满”。
智能化中规中矩。 车机反应速度还行,语音识别能听懂“打开空调调到24度”,但偶尔会卡顿。L2级辅助驾驶有,但跟比亚迪、小鹏比,功能少了一圈,变道辅助、自动泊车都得选装。
三、为什么ARIYA失败了?N7能翻身吗?
2022年,日产首款纯电SUV ARIYA艾睿雅上市。结果呢?月销长期徘徊在百辆左右,一年后降价6万也没救回来。
为什么?
我试驾过ARIYA,一句话总结:像一辆“披着电车外壳的油车”。
外观设计保守,内饰塑料感强,车机卡顿,续航虚标严重。最致命的是,它没有“电车味”——没有大屏、没有智能座舱、没有OTA升级。
消费者花20万买电车,买的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一种“未来感”。ARIYA给不了。
而N7不同。
它是东风日产主导的,意味着更懂中国用户。
比如,N7全系标配热泵空调、座椅加热/通风,这在同价位电车里不多见。续航实测WLTP工况打八折,冬天开空调也能跑300公里以上,这对北方用户太重要了。
第三方数据显示,N7在6月和7月销量连续突破6000辆。对东风日产来说,这是场“小胜”。
但别忘了,比亚迪海豹单月卖两万,特斯拉Model 3卖一万五。6000辆,在新能源市场连前十都进不去。
四、横向对比:N7 vs 海豹 vs 深蓝SL03
我们拿三款20万级纯电轿车对比:
项目 东风日产N7 比亚迪海豹 深蓝SL03
售价(万元) 18.98-22.98 18.98-28.98 16.99-23.99
续航(CLTC) 550-610km 550-700km 515-700km
零百加速 6.9秒 3.8秒(性能版) 5.9秒
智能驾驶 L2级 L2+(部分车型) L2级
后排空间 优 中 中
N7的优势是舒适性和品牌口碑,劣势是智能化和性能。
海豹赢在刀片电池和三电技术,深蓝SL03胜在性价比和设计感。
一位N7车主告诉我:“我选它,是因为老婆坐后排不晕车,充电一次能撑一周。”
这很真实——很多家庭用户不在乎零百加速,他们要的是“稳、省、舒服”。
但问题是,当海豹和深蓝也能做到“稳省舒服”,N7的独特性在哪?
五、日产的“止血药”够猛吗?
今年5月,日产发布“Re:Nissan”复兴计划:全球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目标三年内削减5000亿日元成本。
听起来狠,但够吗?
北美市场,27.5%的关税压得日产喘不过气。
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又让其失去最大增长极。内外夹击,光靠“节流”治不了本。
开源才是关键。
而开源的核心,是拿出真正贴合中国需求的新能源产品。
N7是个好开端,但一款车救不了一个品牌。日产需要更多像N7这样“中国主导”的车型,需要更快的OTA迭代,需要更激进的智能化布局。
六、未来会怎样?我有三个判断
日产不会倒,但会“瘦身”。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还在,资源可以共享。但日产必须接受“从巨头变中坚”的现实。
合资品牌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以前是“外方定义产品,中方负责卖”,现在反过来了。谁不把主导权交给本地团队,谁就会被淘汰。
电动车的竞争,本质是生态竞争。
不只是车,还有充电网络、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日产在这块,落后太多了。
写在最后
我试驾N7那天,路过一家东风日产4S店。门口停着几辆老款轩逸,车身上贴着“置换补贴最高6万”的广告。
一代神车,如今靠补贴续命。
日产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整个合资品牌的困境:当“工匠精神”遇上“智能浪潮”,光靠“耐用”已经不够了。
N7卖得不错,但够吗?
6000辆是起点,不是终点。
日产需要的,不是一款爆款,而是一场彻底的觉醒。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
如果N7价格再降2万,你会考虑吗?
合资电车,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评论区聊聊。
我是车评人老张,下次试驾见。
(数据来源: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东风日产官网、第三方销量统计平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