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车展,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豪车”和“车模”。这些年车展越办越大,车型越来越全,但说实话,要是让大伙儿只冲着车去逛展,能坚持半个小时的怕都是汽车发烧友了。偏偏这次齐鲁秋季车展把“车模”和“演员”一锅端了,让人大呼过瘾。这是不是在挑战大家的注意力和接受力?活动到底为了啥,是想卖车还是要让车模出圈,还是顺便把演员也捧红一波?我觉得,要问问自己:我们究竟喜欢看什么?我们看的是车,还是车模,亦或是舞台上的热辣表演?
车模一直是车展上的常规操作,说她们是车旁边的“配件”,有人觉得夸张,但你细品,是不是就那么回事?车模站在汽车旁边,穿得干净、利落,空气里自带一种“我和车都挺贵”的气场。车模的作用啥?让大家觉得这车配得上人,买了之后生活质量就能提升。买车买的不只是交通工具,买的是带着梦想的马,车模就是那个把马牵到你跟前的人。但这次车展又加了把火,把演员也请来了,不光有模特摆姿势,还有人跳舞、演小品,甚至快闪表演。车模负责美,演员负责动,两边搭配制造出一种看了不想走的氛围。你看一辆车,听着旁边的音乐,前头有人转圈圈、后头有人摆造型,你脑袋里也跟着晃悠。这种“热闹”到底是为了让你买车,还是怕你看车觉得无聊,才给你点刺激?
我们常常被场面的热烈氛围迷住了眼,其实这场面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商家不是搞慈善,车展不光是“逗您一乐”,最关键还是为了卖车。那为啥去年车模少了一些,今年演员却突然多了起来?是不是车不好卖了,起个热闹场面把大家先拢过来?这种做法见惯不怪,逛商场开业有表演,买楼盘看房送电影票,现在买车看展还能点歌、跳舞,咱的消费场景都快变成休闲娱乐了。是不是消费降级了?还是大家的审美升维了?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觉得买车和看舞蹈画上了等号?
如果跳出了展览现场望一望,这些年车展无论是在展示手法还是营销策略上都在变。以前是冷冰冰摆上一排车,牌子往那里一插,人站那里介绍,感觉买车像验货。现在整得像走秀现场,各种科技感的互动屏,模特穿着亮片裙子走一圈,演员再跳段现代舞,生怕你看车不舒服,恨不能把一来一回弄成春晚分会场。到底买车的人更容易心动,还是看表演的人更愿意下单?有没有算过头脑一热拍下照片,回家之后还记得那辆车长啥样?
我琢磨着,其实现在车展不止把车当主角,还学会了怎么把观众哄开心。你逛展的时候,手机拍一拍照片,发朋友圈、抖音,这是一种“分享”,还是变相“炫耀”?但你再往深一点想,这些照片里除了车,也少不了漂亮模特和帅气演员。看似你是拍车展,其实你拍的是生活里的仪式感。人家车企也明白,不光得把车摆上,还得把“感觉”弄好,这样才能突破“买不买”的障碍。演员和车模搭台,观众和展车唱戏,到底是谁在成全谁?这场盛会的主角是不是早就变了味?
当然,也有不少人聊起车模和演员的事时候,心里不是滋味。有人说:本来是个汽车展,怎么整成了选美比赛?是消费社会把人当成“装饰品”,还是我们自己早就被场面虚化了?这些车模、演员努力演出,背后有多少人看得见?是不是台上的光鲜和台下的压力永远不对等?我们在看热闹的时候,是不是也不由自主把注意力偏向了人而不是车?再说了,这种“美”到底是真的,还是消费社会制造的幻觉?你是不是看了几圈展车和表演,最后却只记住了某个模特的长腿和某个演员的造型?
还有一个问题,这种把什么都融合到一起的展会,给车企真的带来直接效果了吗?演员的表演,观众的打卡,最后能变成多少台车的成交?还是大家把展览当成了街头嘉年华,买车却跑到网上去了?要是这样的话,这场车展除了“热闹”还能剩下啥?是不是成了拍照发圈的背景板?到底是汽车产业在“进化”,还是商业在“娱乐化”?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去4S店看车,非得挤在人群里看模特,看演员?说到底,是为了体验,还是只是跟风打卡?
说车展现场每年都变,其实跟我们自己变化也脱不开关系。现在互联网一发达,什么都有新鲜感,但保持新鲜感就得拼出奇招。演员和车模联手“上阵”,也许不是偶然,而是商家主动“创新”。他们看见观众已经对传统车展免疫了,必须制造点“高能”场面才有点击量,有话题,有流量。所以这场齐鲁秋季车展,你看到的不只是展示,更是一次场景营销的升级版。谁参与,谁受益,谁买单,谁沉醉?这其中的赢家到底是谁,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再说回观众自己,每年看车展到底能看懂多少车?是不是车模多了,观众越看越嗨,可是真的感兴趣的还是少数人?演员表演带来的是短暂愉悦,还是长期记忆?展会现场好像大家都很轻松,其实每个人背后都在打着自己的算盘——商家要销售,模特要出名,演员要留印象,观众要满足“社交需求”。这场展览里的所有人,谁都不是配角,谁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是不是没了这些人,你连车展都懒得去?消费者的眼光到底是被引导了,还是还在坚持自己的判断?
其实到了最后,无论车展再怎么玩花样,大家真正记住的还是氛围感。你觉得车模美,演员好,车也顺眼,可能买不买完全取决于钱包里咋样。社会给了我们新的场景,但我们是不是已经习惯了“热闹优先”?你想一想,看了一下午展览,到家后留下的记忆里,是展厅的灯光、模特的动作、演员的舞步,还是那款车的性能?车模和演员,是不是成了我们“体验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陪衬?这场齐鲁秋季车展是不是证明:我们买的不只是车,还有对生活的想象,对美的向往?
答案可能谁都说不准,因为现场每个人心里装的事儿都不一样。有人是纯粹来看车的,技术参数背得滚瓜烂熟;有人是冲着车模来的,拍照发圈必须露脸;有人追着演员跳舞,想着能不能当场加个微信。其实这些都不是错,只要你觉得开心,展览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只不过咱也得思考: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配角”来衬托车这个“主角”?是不是我们的消费习惯已经变了,产品本身难吸引人了,才得用场景和氛围来包装?
最后请你自己问问:下一次走进车展,是不是已经习惯了把“好看”排在“实用”前面?是不是愿意为场面的热闹多停留一会,为体验买单,却未必真的对车本身动心?齐鲁秋季车展不是简单的车展现场,更像是一场社会心理秀,是大家共同制造的狂欢,是消费和娱乐的叠加,是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交汇的缩影。车模和演员齐上阵,表面是卖车,背后是拉近你我和生活的距离,让你在热闹中寻个出口,再回到自己的日常里,继续审视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才值自己买单。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