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潘建新在内部直言:“我们已经站在生死存亡的悬崖边缘。”
这句重话,像一声惊雷,击碎了所有“还能撑一撑”的幻想。
2020年底,本田在中国的月销量一度高达20.88万辆,如今,两家合资品牌加起来,7月只卖出44817辆,不到当年的四分之一。
这不是偶尔失手,而是连续五年的下滑——更残酷的是,即便投入新能源工厂、宣布多项合作,趋势依旧没有扭转。
我还记得几年前,本田4S店里周末永远人满为患,热门车型要加价才能提车。
销售顾问端着咖啡慢悠悠地招呼,神态像是在筛选客户。
那时大家买日系车的理由很简单——省油、皮实、不爱坏。
宁可忍受单薄的车门隔音、朴素到寒酸的内饰、起步肉到让人怀疑人生的动力,也愿意为了“省心”买单。
可新能源车一上来,这个逻辑就崩了——谁还跟你比油耗?
电驱不仅用车成本低,动力还更跟脚,智能化配置甩你几条街。
现在的对比残忍得像换了时代。
比亚迪七八万的车,就配备高速NOA和全场景智能泊车。
本田十来万的车型,有些居然还在用两个喇叭,车内噪音大到要开很高的音量才盖住风声,内饰粗糙得让人怀疑厂商是不是对“质感”这两个字免疫。
当年的优势点被连根拔起,劣势就全暴露了,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销量数字是最冰冷但最诚实的证据。
2021年到2024年,本田在华销量每年下滑4%、21%、10%、31%,2025年前7个月同比再跌23.16%。
这可不是小调整,而是断崖式的掉头向下。
潘建新的那句“退无可退”,不是夸张,而是字面意思——东风本田上半年销量下滑了37.4%,利润降幅高达九成。
与之呼应的是整个日系阵营的低迷:日产已跌得快认不出自己,丰田的光环也暗淡了。
其实逻辑很简单——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已是不可逆的主线,自主品牌在这条赛道几乎是全力狂奔,迭代速度快到让对手目不暇接;而大部分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连5%都不到,还在用慢半拍的节奏应对超高速的市场变化。
等他们意识到问题,不只是产品落后,思维和节奏都落后了半个身位。
结果就是眼睁睁看着市场份额被蚕食,却没什么有效反击。
本田不是没挣扎。
2024年10月和2025年2月,东风本田与广汽本田的新能源工厂相继投产;2025年上海车展上,官宣与Momenta、DeepSeek、宁德时代合作,想补上智能化和电动化的短板。
但消费者可不会等你慢慢转型,尤其是在对手已经用更低价格、更强配置“教育”市场之后。
如今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突破53%,李想甚至预测年底会冲到70%以上,而主流合资品牌的渗透率才可怜的5.3%。
这就是节奏错位的代价。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朋友的购车经历。
两年前他是本田的忠实粉,雅阁和CR-V都开过。
去年换车时,他本来看了新款的英仕派,试完直接转头订了国产新能源SUV——理由很简单:“本田这套动力还在讲省油,可我算了一下电车一年省的钱,足够我多出去玩两次。”
这句话可能就是无数消费者心里的真实想法。
当初人们买日系车,是因为它们最懂普通人;现在抛弃日系车,是因为别的选择更懂普通人。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本田的困境不只是产品问题,更是认知的错位。
外方高管对中国市场的变化缺乏足够敏感度,依然用全球统一的节奏来判断中国这个全球最卷的汽车市场,注定会慢半拍。
而在新能源时代,慢半拍就等于出局。
如果说日产的销量腰斩是前车之鉴,大众的电动化转型焦虑是侧面警示,那么本田的连续下跌,就是现实的警钟。
一个曾经月销20万的巨头,在短短几年里跌到只剩4万多的月销量,这不仅是数字的落差,也是整个时代的转换。
或许未来几年,本田还有机会扭转颓势——前提是它真的愿意放下那份“我们一直很成功”的傲气,承认自己已经不再拥有过去的特权地位。
市场很现实,消费者也很现实。
新能源时代的赢家,不是看谁曾经风光过,而是谁能最快适应新规则。
只是,这个窗口期,正在急速关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