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车企减产了,安世风波还在蔓延

没了这家中国公司的芯片,本田也扛不住了

一家车企减产了,安世风波还在蔓延-有驾

你有没有想过,一颗小小的芯片,能让一家国际车企说停就停?

10月27日,本田位于加拿大的工厂突然宣布减产50%,随后直接停工。这可不是什么设备检修或者节假日调整,而是实实在在的"无芯可用"。更让人意外的是,卡住本田脖子的,竟然是一家中国芯片公司——安世半导体。

这事儿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好好聊聊。

本田工厂的"急刹车"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Alliston工厂,是本田在北美的重要生产基地。CR-V、思域这些我们熟悉的车型,很多都从这里走下生产线。可就是这样一个关键工厂,说停就停了。

当地供应商的工会代表在社交媒体上爆料:10月27日开始减产一半,30日直接停工,要等到11月6日才能恢复到50%的产能。你品品这个时间表,整整一周多的时间,产线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

这对本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订单交付延迟,意味着成本飙升,更意味着在竞争激烈的北美市场丢失份额。《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更是透露,本田正在调整北美多家工厂的生产节奏。一个"多家"两个字,暴露了问题的严重程度——这不是个例,而是系统性的供应链危机。

那颗"要命"的小芯片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好奇:安世半导体到底是何方神圣,怎么就能让本田这样的巨头也束手无策?

安世半导体主要生产的是分立器件和功率芯片。别看这些芯片不像手机芯片那么高端炫酷,但在汽车里,它们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各个角落。车窗升降、座椅调节、灯光控制、电池管理……几乎每个功能都离不开这些"小芯片"。

更关键的是市场份额。标普全球汽车的数据显示,安世半导体在全球车用半导体分立器件市场占5%的份额。5%听起来不多?但要知道,这是按销售额算的。安世半导体的产品单价低,如果按出货量算,份额会更高得多。换句话说,全球跑在路上的车里,可能每五辆就有一辆用着安世半导体的芯片。

汽车芯片业务给安世半导体贡献了近六成收入,这也说明了这家公司在汽车供应链中的分量。当这样一个关键节点出问题,整个产业链都会跟着颤抖。

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

事情的起因,说起来有些讽刺。荷兰政府对安世半导体"发难",中方开展反制,结果就是这家半导体公司不得不面对境外主体和中国公司"脱钩"的尴尬局面。

这场博弈里,没有人是赢家。本田工厂停工,工人收入受影响;供应商订单减少,经营压力倍增;消费者买不到车或者要等更久;安世半导体的业务也受到冲击。更广泛地看,全球汽车行业都在为这种不确定性付出代价。

你可能会问:难道就不能找别的芯片供应商吗?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上很难。汽车芯片的认证周期长达两到三年,涉及安全性、可靠性、一致性等多重测试。就算找到替代方案,等认证完成,黄花菜都凉了。这就是为什么汽车行业对供应链稳定性如此看重。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在全球化的今天,供应链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要简单粗暴地"脱钩",受伤的往往不只是某一方,而是整个产业生态。本田的减产只是一个缩影,背后是全球汽车产业的普遍焦虑。


站在2025年10月的这个时间节点回头看,从芯片短缺到供应链重构,汽车行业这几年经历的动荡不可谓不剧烈。安世半导体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链里,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或许这也是个警示——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企业管理者,在做决策时都需要更加审慎,考虑更长远的影响。因为最终,买单的可能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工人、消费者,以及整个行业的未来。


#2025南昌飞行大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