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频繁进维修站,车主连连吐槽,东风日产回应引关注

如果你觉得东风日产N7的维修记录像极了一份“刑事案件日历”,那你可能并不是唯一有这种感受的人。4月下旬,一台刚刚出厂、满心期待驶入家庭日常的N7纯电轿车,被新晋车主送进了医院,而且是“急诊”。一个月、七次维修、五花八门故障,仿佛这车不是拿来开的,是用来做“汽车故障数据调查”的。方向盘自述:“我偶尔走神。”车机冷不丁黑屏:“不是我关机,是它死机。”

本来汽车是家庭的出行伙伴,没想到成了“倒霉熊”。车主们在黑猫投诉、朋友圈、“老司机”群吐槽自家新欢的花式不靠谱:电池动力系统故障、电机异响、车机死机,甚至“冰箱失灵”,这个配置倒是前卫了一点,不知是冷藏了希望还是冻住了信心。

如果做一个模拟——假如你是那位N7车主,新车提回家还没热乎两天,就要拖进4S店拆开电池包“做手术”,售后回复不外乎:“咱们这是高标准的设计。”你会不会头皮发麻、指甲冒汗,忍不住想查查自己的购车发票是不是买错了“实验用车”?这一连串“症状”,大概比电动车的自我诊断系统列出来的故障码还多。

东风日产的官方姿态同样“值得玩味”。有关N7的投诉,已经攒到了逾千件,但回复率“细水长流”,已解决的比例堪忧。客服火速练习了“话术魔法”:“网上反映的问题不一定都会出现。”言外之意,莫非网上的都只是概率事件,遇到故障的都撞了大运?可惜购车者不是买彩票。车主付了钱,买到的是自己家的“移动故障图鉴”。客服的“高标准设计”注解,听起来像是饭店厨师安慰顾客:“锅都是不粘的,炒糊了是因为空气不新鲜。”

说到底,这些品控瑕疵背后有着清晰的证据链。技术层面看,动力电池、传感器、电机——这些“心脏”和“神经”,任意一项出现问题,都是“生命体征异常”。而返厂维修和“只拆不换”的处理方式,恰恰暴露了企业对于合资高标准的理解逐渐从“工艺自信”转向“流程自救”。你能感受到一种行业里的“神秘自洽”:车主想要安全、稳定、口碑,品牌想要销量、数据、快修,但“高标准”只存在于PPT和新闻稿里,现实是满地图定点维修。

回到冷冰冰的数据,东风日产年销量已经滑落出舒适区,整体同比下滑。不是某款车型出了问题,是整个船体开始进水,N7之痛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合资品牌早年靠着可靠性吃了一整条街,如今却要借助“质保和感情”硬撑最后一口。从行业脸谱变迁来看,日系合资的昔日荣光正在被“新势力”和“灵感供应商”蚕食殆尽。

新车频繁进维修站,车主连连吐槽,东风日产回应引关注-有驾
新车频繁进维修站,车主连连吐槽,东风日产回应引关注-有驾

这也是为什么,“抱华为大腿”成了东风日产的求生隐喻。鸿蒙座舱、华为音响,堆上去的高科技,多少像是一场“手速抢风口”的赌局。宣称全球首搭,喊出口号的时候,仿佛一切都能起死回生。但截至目前,核心的智驾技术并未入驻东风日产的全部车型,更像是“华为的局部贴膜”。毕竟华为的合作范围越来越广,如果大家都抱得住这根大腿,那到最后,“腿”也得累瘫。

说到这,不禁让人想起某高管炮轰小米霸榜数据的尴尬事。“群体会减少智商”,本意是想说造车不是造手机,供应链不一样,别看手机能火车也能。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焦虑和无力。讽刺的是,这种情绪宣泄,一声道歉并不能消除市场的冷漠——用户不是听故事的,用户是掏钱的。

其实行业里惯用的“OTA升级”解决故障的方法,和“下次一定给你做好”是一个路数,属于“遥远的承诺流”。频繁的售后、主机厂的态度、花哨的技术合作,拼的不只是产品力,更是企业在风口和质控之间的自我挣扎。我的同行都说,智能化可以救命,但救不了企业的灵魂。就像刑警查案,证据能指向谁,现场就看得出谁撒了谎。车企的锅,最终都由用户兜底。

新车频繁进维修站,车主连连吐槽,东风日产回应引关注-有驾

至于东风日产未来是否能用品牌抱团、技术救场、价格杀手这些常规武器打回大盘,很难做绝对的预言。你可以相信华为,也能不信;你信品控标准,也能不信。毕竟,消费者对于汽车的品控敏感度远远超出技术参数的吸引力。一辆车的故障率,比PPT里的亮点,更像是“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变身为“智能设备+流动售后站”,究竟谁应该为“高标准”负责?在市场高压和技术变革之下,是不是有必要重新定义汽车“合资品质”四个字的含金量?当“黑猫投诉”成了日系合资汽车的主论坛,这是消费者挑剔,还是企业真的出了漏?

我只知道,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得先看见问题;而理性的探讨,比“道歉”或“官方声明”更靠谱。如果你是车主,你会如何选一辆不把你拖进维修站的新能源车?如果你是东风日产的高管,你又会在客户面前说些什么?——这,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新车频繁进维修站,车主连连吐槽,东风日产回应引关注-有驾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