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购置税新规出来了,插混的纯电续航得破100公里。别觉得这条新规离你远,我刚跟一汽的老销售谈过,他说年底前那些短续航的插混车型估计要大甩卖了,毕竟免税资格拿不下,库存压力可大了。
说白了,以前插混车的优惠挺多,纯电续航哪怕三十几公里就能免购置税,买的人还不少。现在门槛提高了,纯电纯续航得按WLTC工况至少100公里。这算是给插混立了个挺难的门槛。我知道有朋友会问,WLTC工况到底和别人说的续航差多远?我搜了下,WLTC更贴近实际开车情况,路况复杂,速度波动也多,实测数比NEDC(以前那个老标准)平均要低20%-30%左右。有几款号称60公里纯电的短续航车,WLTC实际可能就35公里,然后被新规一刀切掉了。
比如大众途观L插混,标的是50公里电续航,实测WLTC可能35公里。就这样,年底以后想继续享受免税它得换代或者升级电池。厂家肯定急了,肯定得降价清库存。说真的,我最近在4S店里转了一圈,短续航版的优惠已经开始放大了,最低有3万块的降价优惠。卖车的销售跟我吐槽说:师傅,这车库存块满了哈,今年年底肯定得‘抄底’。
我自己也不禁琢磨,这次新规会让插混市场走向何方?真的会让插混走向回炉增程升级纯电里程吗?评估下来,这不仅仅是技术升级的事,更是供应链大洗牌。您知道吧,电芯、BMS控制器这些核心部件,升级的难度的大,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有限,成本也不低。像去年底我见过宁德时代的工程师,跟我讲电池成本降幅有限,纯电里程翻倍难得很。
换个角度来说,对于车企,电池升级就像给手机装了更大容量的电池,得换设计,有的还得变车身结构,这对研发流程和供应链影响挺大,不是一两个月能搞定的。供应链上世代转换期间,整车厂往往拿不到完全成熟的产品,风险大到让人头疼。再加上,最近全球芯片依然紧缺,某些关键零部件涨价没结束,导致整车成本不下降反上涨,这反差有点意思。
我对比了一下宝马3系、凯美瑞和广汽传祺几个同期推出的插混版本,他们标称续航情况差不多,都集中在70到80公里电续航,都是WLTC工况数据。但是,宝马和丰田的技术积累更丰富,电池热管理、BMS调校更好,实际体验中能跑到标称的90%甚至更高;广汽传祺则稍逊一筹,体感续航略低,信用度也差点意思。这个细节很重要,别单看厂商给的表,亲自试驾感受才真实。
有趣的是,前几天我老朋友安迪(他做过新能源售后)跟我说:短续航插混不光是续航短,维修费也蹭蹭上涨啊,尤其电池性能跟不上,换电芯成本惨不忍睹。这让我想起去年他家那台某品牌短续航插混车换电池,报价直接飙到3万以上。这样一算,这个保养成本可不低。
还记得上个月我刚给网友解答时候说短续航插混还能凑合用,但现在看,没那说法了——新规颁布后,长续航门槛硬上去了,退款保养坑也没变,存量市场都得重新洗牌——这边有点说重点说大的意思了。
说到选车,我劝一句,别一味信标称续航,不同标准的数字差你不知道多大。买插混,认准WLTC工况续航标准,特别是请求4S店给你看实测数据。别被低配车型的低价诱惑,年底那些低续航的车型赶紧降价出清,半价买下来也未必划算。二手车贬值得快得多,甚至连保障都打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国内某品牌有款去年年底上市的短续航插混,标称50公里NEDC,WLTC被测过只有28公里左右,结果现在这车二手价已经腰斩,哎,真是割韭菜的节奏。
知道有些朋友会说:那插混够用吗?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还蛮复杂,也得看你怎么用车。比如城里短途代步插混还行,纯电续航不用100公里也能满足。政策一收紧,长期来看,插混很可能被边缘化。特别是电池升级成本和技术难题都摆在这。谁愿意掏冤枉钱维修或者换电池呢?
(这段先按下不表)
还有个小细节,4S店的销售给我透露,他们接到厂家传话,下半年起新车纯电续航数据必须公开真实工况数据,不能用NEDC或CLTC那种美化续航。听上去,有点像碾压以往的虚标续航行为。销售苦笑说:咱们也累,这玩意上头说话多,咱就按规矩来吧。买车的朋友能多点底气。
不少厂家其实还没完全准备好升级配置。工艺改进那是大工程,很多品牌电池温控系统都得做大幅调整。就拿BMS升级来说,整车厂得花几百个小时做仿真测试,零部件供应周期也至少5个月起步。这些现实限制了插混进化的速度,不是说改电池容量那么简单。
说着说着,我突然想到,有些厂家也许会尝试软升级,用软件算法做功夫,释放更多电量,但能不能达到百公里续航?我没细想过,估计不容易。纯电续航幅度上去了,车辆重量和能耗也会相应提升,续航和成本的天平始终不好平衡。
算一下,这次政策一出来,短续航插混年底前大降价,二手车再跌30%-40%是常态,我粗算了一下,某款售价20万的插混车,年底可能跌到13万附近。买插混的朋友,未来想卖车一定得考虑这个因素。
这个消息对供需双方来说都挺硬核。对于终端消费者,是机会还是坑?真实续航毕竟决定用车感受,对吧?但你有没有想过,未来插混市场的格局可能会不会彻底变天?新能源车真的会走到纯电和氢燃料电池两条路上,插混仅仅是个过渡品。
你怎么看?你会因为这个续航门槛,干脆放弃买插混,直接上纯电吗?还是觉得插混反正买来城市代步,续航100公里不一定是硬需求?
放个小细节,我这几天陪同一个买家实地体验插混车,那个买家特别纠结,问我为啥同价插混跟纯电差距这么大,是不是品牌溢价还是技术不同?我很实话回答,有一半是溢价,有一半是研发投入和成本差异。插混在供应链和技术开发上的痛点,外人看不到罢了。
你对这事怎么看?插混会不会被政策和技术双重挤压,成为明天历史车那一类?我倒是觉得,这个转型路口非常值得关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