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吉利首次参加法兰克福车展,李书福签证被拒后第二次才获得批准,德国使馆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兴趣引发了关注

2005年,我刚开始关注中国汽车行业。那年,吉利第一次参加法兰克福车展。记得当时听到消息,很多业内人都觉得挺振奋的,但同时也有些疑问。你知道,那会儿中国自主品牌还在起步,怎么能突兀地出现在欧洲这个讲究的舞台?更别提李书福那个签证闹了个乌龙,拒签了两次,说是还不具备国际展示的条件。其实我在想,这只是技术层面的事情,背后还夹杂着一些政治考量。

我当时对德国使馆的态度挺好奇。为什么在那种环境下,似乎对中国汽车兴趣不高?直到后来才知道,德国使馆的人也许是真的觉得中国车还不够成熟,别给他们丢脸。但更巧的是,第二次他们终于给了签证,似乎对中国汽车工业逐渐产生了兴趣。这段经历让我想到,其实那一段时间,中国品牌在国外的面子工程,确实挺难做的。

2005年吉利首次参加法兰克福车展,李书福签证被拒后第二次才获得批准,德国使馆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兴趣引发了关注-有驾

我翻了翻那年李书福的新闻稿,感觉很有意思。中国汽车企业的走出去姿态,一直都在摸索。那几年,吉利、奇瑞都试图打入海外市场,但真正做到的还很少。包括我当时跟一个朋友聊过,他在上海汽车修理厂工作。有次他说:你知道吗,客户来修一辆二手进口车,告诉我这是‘进口车’,其实我看那车,早就知道是组装的,没有标签。那时候我就意识到,除了签证和展示的平台,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汽车本身的品质和认知上的差异。其实很多人还停留在中国产品是便宜的印象中,能在哪儿翻身,完全靠实力。

说到品质,我最早接触到自主品牌的供应链玩法也是挺有趣的。有一次朋友给我讲,他在供应链公司做采购。你知道吗,要保证车的成本控制,像在超市买吃的似的,原料要便宜,品质还得过得去。他还笑着说:我们要找那种‘薄利多销’的零件供应商,但质量不能掉链子。其实供应链的博弈就是这么简单:低价+信得过的备货周期。比方说,悬挂橡胶,每个车厂都想压价,但只要出点问题,整车就得推后,赔的远比多买点好。还记得我去年看的一组数据:自主品牌的供应链成本比合资低15%—20%,但,同样的划算不一定代表质量一样。

2005年吉利首次参加法兰克福车展,李书福签证被拒后第二次才获得批准,德国使馆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兴趣引发了关注-有驾

也许有人会说:你不觉得,把供应链压得太低,长远会出问题?我其实是这么想的:成本是一方面,但关键还是在研发流程和渠道掌控上。比如国内某自主品牌,去年爆出发动机漏油,节省了不少原材料费,但其实问题就出在了研发环节把关不严。这让我想起,其实很多便宜货,都打在初期目的地——你敢用的话,那长远的维护成本,就得你去想了。供给链这块,有点像生活中买米买菜,不光看价钱,还得看供货的稳定性。

说回来,车展也是个试金石。我觉得在中国汽车行业里,一些硬核玩家还是很懂的。比如那次我跟一个朋友喝茶,他说:你看那些参加展的车,要么就是贵得离谱,要么就硬点看。这其实是一种市场分层——你能接受高价的,可能更在乎品牌、设计和科技感。普通消费者?还是更看重实用。那年,我还记得一款车,价格虽便宜,但开起来确实挺扎实,上坡抓地感不错。反倒是在欧洲展上,车企往往会极力展示那些创新或者豪华技术,但很多细节上的真实表现大家看得很透。

2005年吉利首次参加法兰克福车展,李书福签证被拒后第二次才获得批准,德国使馆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兴趣引发了关注-有驾

再说到,主动出击的自主品牌。去年我关注的某个新车,就是小众的那一款,反响不错。其实我心里在想,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除了技术和价格,渠道拓展和用户心理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有时候我会想:用户到底看重什么?性价比还是面子工艺?(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到底,野路子-brand要不要冒个险,打破传统,那可是得看品牌的勇气了。

你猜,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去年还拍过一辆国产车的内饰细节。那真是沙发用料厚实,别说便宜,坐在上面反倒觉得挺舒服。某些自主车款在用料甚至比合资还接地气,只外界的偏见还卡着。我的一个修理工朋友,曾经用了一个比喻:汽车行业就像餐饮,不光是味道和颜值,更重要的是口感和信任。

2005年吉利首次参加法兰克福车展,李书福签证被拒后第二次才获得批准,德国使馆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兴趣引发了关注-有驾

大家觉得,到底谁能在未来的市场里笑到最后?

我自己没有太多答案,但我相信,真正懂得把握用户的心理、同时又能控制供应链成本的企业,才有未来。你会不会也觉得,汽车其实挺复杂的,不光是车轮上的科技,更是人心上的博弈?

2005年吉利首次参加法兰克福车展,李书福签证被拒后第二次才获得批准,德国使馆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兴趣引发了关注-有驾

对了,最后那句话,留个悬念:你觉得智能化会不会成为未来唯一的护城河?或者说,真正人性化的设计,才是永恒的刚需?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