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的价格体系要重写,电池越来越大,但车价越来越低?
话说这年头买车,比选对象还纠结。你说它是个代步工具吧,可这价格、这配置、这技术迭代的速度,简直比手机还让人眼花缭乱。前脚刚听说“增程2.0”能跑450公里纯电,后脚“增程2.5”就来了,电池一个比一个大,续航一个比一个长,价格呢?嘿,还一个比一个狠!我一个朋友刘盟,本来心心念念要买智己LS6,66度电,450公里纯电续航,听着就挺香。结果你猜怎么着?消息一出,小鹏立马宣布X9增程版要上63度电,纯电续航也超450公里;零跑D19、小米N3这些“后浪”也纷纷亮剑,80度电、甚至更大的电池都安排上了。这哪是技术进步,分明是“卷”到飞起,价格体系眼瞅着就要被重写了。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这些车的定价,怎么感觉越来越“接地气”了?以前动辄四五十万的增程SUV,现在零跑D19一出来,直接把门槛拉到25-30万区间,甚至可能再降1-2万。这操作,不就是传说中的“价格屠夫”吗?电池越来越大,车价却越来越低,这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是不是终于能捡到大便宜了?
电池“内卷”:从增程2.0到2.5,谁的“电”更持久?
先说这电池,那真是“卷”得没边了。以前咱们觉得,增程车有个200公里纯电续航,日常通勤够用,长途也没啥焦虑,挺完美。结果现在呢?450公里起步,80度电都快成“基操”了。这就好比以前你吃饭,一碗米饭管饱;现在呢,店家直接给你上一盆,还说“免费续碗”。智己LS6用66度电跑出450公里,已经很能打了。可小鹏X9增程版,电池容量略小,却也敢说续航超450公里,靠的是啥?是AI算法和更高效的能量管理。这就像学霸和学神的区别,学霸靠题海战术(大电池),学神靠解题技巧(算法优化),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省电”。
但问题来了,电池越大,车就越重,电耗就越高,这不就形成一个悖论了吗?车企们显然也想到了这点。所以,现在不光是堆电池,还得在电池技术上下功夫。比如传闻宁德时代的高能量密度8系电池,也就是当年的NCM811,可能会“复活”用在增程车上。这电池啥特点?高镍低钴,能量密度高,成本还低。简单说,就是用更少的钱,买更大的“电瓶”,还能让车更轻、更省电。虽然高镍电池对长期循环性能有影响,但考虑到增程车本身就有发动机“托底”,电池不像纯电车那样天天满充满放,这短板也就没那么致命了。你说这招高不高?
价格“跳水”:谁在背后“捅刀子”,让增程车越来越便宜?
如果说电池“内卷”是技术层面的较量,那价格“跳水”就是赤裸裸的市场厮杀了。为什么电池越来越大,车价反而越来越低?核心就俩字:成本。车企们为了在红海市场里杀出重围,必须控制成本。怎么控?一是深度绑定电池供应商,比如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这些“大佬”,提前锁定技术和产能,拿到更优惠的价格。二是“混发”策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用多家供应商的电池组合发布,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打出价格差。
但最狠的,还是那些“价格屠夫”们。零跑就是个典型,朱江明都说了,D19要打25-30万市场。这价格,直接把理想L9、问界M9这些“老大哥”的定价门槛给砸了。以前你说买辆高端增程SUV,得准备四五十万;现在呢,三十万左右就能拿下,这落差,跟从五星级酒店突然住进精品民宿似的,但体验还不差。当然,零跑也明白,在20万以上的市场,光拼价格不够,还得讲故事。所以它用上了两块高通8297芯片,智能座舱和智驾辅助拉满,告诉你:“我不仅便宜,我还聪明!”
增程的“天花板”与未来:是终点,还是中转站?
但增程车真的能一直“卷”下去吗?我看未必。增程技术本身有个“玻璃天花板”,就像房子的层高,再怎么装修,也高不到哪去。因为它的本质还是“烧油发电”,能效转化天生就有损耗。而插混技术,比如最近岚图、极氪、腾势推出的新车,发动机可以直接参与驱动,效率更高,潜力更大。当这些大厂纷纷把宝押在插混上时,你就该明白,增程或许只是新能源转型路上的一个“中转站”,而不是终点。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增程车的价格体系要重写,电池越来越大,但车价越来越低?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低”价的背后,是技术的快速迭代,是市场的残酷竞争,更是车企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打的“价格战”。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件好事。但也要清醒,今天你买的“最新款”,可能明天就成了“上一代”。在新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我们追求的性价比,究竟是眼前的实惠,还是长远的保值?这个问题,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