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方痛切感受到,骤然间本土市场已遭中国企业渗透……

最近和几个韩国朋友聊天,他们都在吐槽一件事——自家街头的电动大巴越来越像“中国制造”了。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韩国Upinews新闻网前阵子就发了报道,说韩国车企盯着国内需求搞研发,结果海外长途电动大巴根本没上市,本土市场反而被中国电动车“杀”了个措手不及。你说这事儿邪乎不?韩国汽车研究院4月19日直接点破:卡车巴士排放比轿车高十几倍,电动化必须搞,可韩国车企光顾着推氢燃料车,像现代Elec City这种纯电巴士,海外竞争力根本不够看。

韩方痛切感受到,骤然间本土市场已遭中国企业渗透……-有驾

中国新能源商用车这波“价格+技术”双杀太狠了。韩国市场现在直面冲击,本土车企销量规模有限,根本扛不住。韩国汽车研究院急得直跳脚,喊话政府必须更新公共商用车保需求,重点扶持氢燃料出口,还要砸钱研发降配件成本、提质量。我琢磨着,这道理其实不难懂——中国电动车价格优势太大,韩国市场被抢是迟早的事。

韩方痛切感受到,骤然间本土市场已遭中国企业渗透……-有驾

说到中国产品进化史,韩国人心里更不是滋味。十年前中国手表还靠“超级克隆”机芯模仿劳力士,现在直接搞出自己的品牌,品质不输瑞士表。汽车更明显,2003年奇瑞QQ被说成大宇Matiz翻版,闹上法庭;现在小米SU7一推出,充电速度、百公里加速全超保时捷Taycan,价格还便宜。C919客机更绝,中国两年前造出来,成了继波音空客后第三家,载168人飞5555公里,价格便宜20%以上。

现在韩国高端市场早被中国产品“偷家”了。扫地机器人市场,中国企业占了大头;日本巴慕达的烤面包机、电风扇,被中国高性价比产品挤得没地儿站;英国戴森的无线吸尘器、无叶风扇,也被性能差不多但价格只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产品压得喘不过气。韩国消费者现在买这些,第一反应就是“看看中国有没有同款”。

韩方痛切感受到,骤然间本土市场已遭中国企业渗透……-有驾

不过半导体这块中国还没完全追上,主要卡在美国不让荷兰阿斯麦卖极紫外光刻机。但中国现在正拼命研究攻克,要是真成了,韩国半导体行业得遭重创。韩国媒体现在天天盯着这些变化,连《朝鲜日报》都发文章说“廉价仿制品王国”的中国进化太快,韩国市场根本挡不住。

韩方痛切感受到,骤然间本土市场已遭中国企业渗透……-有驾

我挺好奇,韩国车企现在到底该怎么破局?继续搞氢燃料吧,海外需求没起来,国内市场又被中国电动车抢;搞纯电动吧,成本又压不过中国产品。韩国政府政策也左右摇摆,一边想扶持氢能源,一边又怕错过电动化浪潮。更关键的是,韩国消费者现在买商用车,第一考虑就是性价比——中国电动大巴、卡车价格低、性能还够,谁还愿意多花钱买韩国本土产品?

韩方痛切感受到,骤然间本土市场已遭中国企业渗透……-有驾

这波市场冲击不是短期的,是结构性的。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从技术到成本,已经形成完整优势链。韩国车企要是再不调整研发方向,海外市场需求跟不上,本土市场又守不住,未来可能连生存空间都被压缩。韩国汽车研究院那番“更新公共商用车、扶持氢燃料出口”的呼吁,其实点出了核心问题——政策得跟上市场变化,企业得跳出舒适区,真正去拼技术和成本。

你说韩国企业能翻盘吗?我觉得关键看两点:一是能不能快速调整研发策略,真正对准海外市场需求;二是能不能在成本和技术上追上中国产品的脚步。要是还守着“国内优先”的老思路,怕是连本土市场都得拱手让人。毕竟,市场从来只认性价比和产品力,谁落后谁出局,这道理放哪儿都通用。

韩方痛切感受到,骤然间本土市场已遭中国企业渗透……-有驾

最近和几个韩国朋友又聊起这事儿,他们说现在买家电都先查中国品牌,生怕买贵了。你说这算不算“市场教育”的成功?中国产品从“廉价仿制品”变成“高性价比代名词”,背后是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的双重突破。韩国市场被占领,表面看是价格战,背后其实是产业链效率的全面碾压。

韩方痛切感受到,骤然间本土市场已遭中国企业渗透……-有驾

最后想问问你们:要是你是韩国车企老板,面对中国新能源商用车的冲击,你会怎么调整策略?是死磕氢燃料等政策扶持,还是转头搞纯电动拼成本?或者有没有第三条路?我觉得这问题挺值得琢磨的,毕竟市场变化这么快,谁先想明白谁就能占先机。你说呢?

韩方痛切感受到,骤然间本土市场已遭中国企业渗透……-有驾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