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down
不限制政策,真的不行啊。想想当年,电动车能突然蹿起来,主要靠两个招:免购置税和限号。那会儿城市里的非营运车主,基本上大多在等车。限号一松,很多人才开始动心。再加上优惠的购置税,尤其是在2019年前后,几乎让很多人觉得,哎,买电动车不亏啊。这剧情也没啥新鲜感,毕竟政策一变,风向就转了。
我记得一朋友去年还笑我:你看,电动车明明比油车省油,怎么还要政府帮忙?那会儿,他开的是一辆油车,账算得挺清楚:百公里油钱在4块左右(其实我觉得还贵点),电动车的电费算下来,每百公里大概是1.5块,差不多一半。关键是,电动车的保养也简单,刹车片不用磨得那么快。只他那种省钱心态,不太愿意学新东西,总觉得油车还是稳妥。
但,这两年,问题开始逐渐显现。现在别说优惠逐步取消,就算是去年,电动车销量也开始摇摇欲坠。这几个月,电动车市场明显输了回油车一点。这个现象让我很困惑。难道是充电不便,还是电池养护越来越麻烦?我算了下,续航里程平均七八百公里的车,充电就不是个简单事。特别是在北方冬天,把车子开到某个偏远角落充电,那个馅儿味都不一样。
而且,还得考虑供应链那个事儿。以前,电池原材料像是一块宝,有个缺口就能闹出不少乱子。去年某次跟修理工聊天,他挤眉弄眼:最近电池料涨得厉害,锂都涨了10%左右,这成本怎么压得下来?听完我一惊,原来这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挺大。供应链这个大家庭里,一点点变动都会反映到车辆价格上,再怎么补贴也难以完全抵挡。
我曾经在相册里翻看一张照片,那个时候买车还算实惠,车型丰富,价格也不会高得吓人。现在呢,好像车荒变成常态。去年我家邻居买了个二手电动车,车况还不错,但五年后估计保值率不妙。毕竟,电池寿命也就那么几年的事情。更别说,二手电动车流通性,现在还不太成熟,只能说等待成熟期。
讲真,我觉得,电动车的推广除了政策,还有个软环境没搞好。比如说,充电设施的普及度、车企的售后服务等等。你走到郊区或乡下,找个快充站,能找到、不容易。有时候,我怀疑,公交要不要也加入电化阵营?看起来好像政策反倒赶不上市场变化。刚才我翻了下笔记,发现某城市的公交公司已经把所有的混动车都退役了,等不了新车补充。结果就是,公交都变得肉翻筋斗——你说,公交车都不好等,顾客体验怎么办?这是一点。
我在想,整个产业的各司其职是不是出了问题。研发,供应链,这个链条里,哪个出了错?我猜测,一部分原因是,电池技术还在喝汤,还未到饭碗扎实的地步。像国内的几家大厂,都在押宝固态电池,但都还没大规模量产,未来的数字还模糊。而我,也不太敢轻易乐观:你想,谁会在电池技术还不成熟时,去大规模投入?只这个赌注在某些大厂看来,还是值得的。
这个市场变化实在太快。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上个月还在拼充电桩的布点,结果这个月,公交反手把一堆混动车退掉,真有点节节败退的意思。很多人都盯着价格线,而价格线里面最关键的,还得看总成本。说白了,买车看实用,不看政策。当年鼓吹电动车,是环境和政策的双重推力。但人人都在盯着到底划算不划算。
我还想到一个细节。你问我:那未来是不是要靠技术突破?可能吧,但技术突破这么一个词,太笼统。比方说,如果固态电池明天量产,续航拉到一千公里以上,充电只需五分钟,市场是不是就改写了?但,如果总是如果。我不太清楚,估算这个明天的概率大概有多高(估计也就10%有戏吧?)
你说,未来会是怎样?不知道。就像我每天看车,发现很多新牌照的车,还是油的多。那些电动车,特别是在主要城市里的新玩意儿作用,也许明年就被消费掉了。这个行业里,变化就是这样快,没人能提前100%抓住未来。唯一能确定的是,像我这种旁观者,随时都得准备被新情况打个措手不及。
问题真的在这里。你觉得,谁能把这片战场打得更长远?还是说,这只是一场短兵相接的小冲突?我这里没答案,但不想一直盯着政策变动。毕竟,车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都说未来能不能看得更清楚点?你觉得,充电桩的问题,能拖多久呢?
```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